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书法”为什么会变成垃圾?

薛元明

2015年11月16日08: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书法”为什么会变成垃圾?

垃圾泛滥成灾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为涉及面最广,每家每户甚至每个人都会产生垃圾。“书法”和“垃圾”这两个根本扯不上边的名词在今天竟然连在了一起。但书坛中人对“书法为什么成了垃圾”这样的问题非常敏感。当初“废纸论”一出,天怒人怨,甚至义愤填膺,好端端的书法怎么在一些人眼中就成了垃圾?各位看官稍安毋躁,切勿动怒。人一旦有怨气,看待问题即非最初之想法,难免偏颇。实际上,人类生存的过程就是制造垃圾的过程。人只要持续生存下去,就会不停地产生垃圾。人需要吃喝拉撒睡,呼出的气体立即成为废气,出汗变成废水,有垃圾属正常情况。在现实中,垃圾太容易产生了,一件礼品的精美包装,拆封之后转眼就变成垃圾。精美、洁白、柔软的宣纸,会因很多败笔而成为垃圾。产生经典和产生垃圾过程相同,差别在于最终结果。只是平常多半只关注经典,无视垃圾而已。所谓的“废纸三千”不就是许多垃圾吗?

现今不仅有可视垃圾,还有许多是看不见的垃圾,如信息垃圾、视觉垃圾、文化垃圾,更令人担忧。就书法创作而言,偏激一点可以说,现在不是一个推经典、推大家的时代,而是一个广泛制造垃圾的时代。垃圾也有轻重之分,好比水泥和粉尘,有的风一吹就散了,而有的重垃圾像拆迁物,很难清理。书坛一些所谓的大家或名家更有制作垃圾的高超本领,他们的作品不乏“重垃圾”。对普通人可以说出真话,而对于这些人,因为资历和位置的关系,就像口香糖粘在地面上,很难清除。笔者以为,书法家眼界要高,依靠经典作品来养眼,不好的东西不要看,别把眼睛看坏了、弄脏了,差东西看多了,会越来越低俗。对书人而言,一旦在垃圾中习惯了,习以为常则很可怕,最后经典与垃圾不分,甚至把垃圾当做经典。

书法变成了垃圾,言下之意即专指一些污人耳目的作品。为什么书法会变成垃圾?在我心里,曾不止一次地问,千万次地问。有朋友对我说,别人制造垃圾并没碍你的事,自扫门前雪,只要自己少出垃圾就行了,言之有理。垃圾积少成多,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克制自己,少制造垃圾,整体上要少很多,那便不成为一个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了。书法锤炼中,制造垃圾纯属个人之事,其实不拿出来展示并不是垃圾。所谓的“废纸三千”如果放在书房里并不算,非得拿出来“献丑”显摆,便成了垃圾无疑。在制造垃圾方面,应酬和造假首当其冲。应酬降低艺术标准,其实是自己造自己的假。

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里,艺术一方面走向世俗化,去除了神秘感和崇高感;另一方面,社会各行业进军书法圈,蜂拥而至,应该是好事情,但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进军书法圈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淘金,也制造了很多垃圾。如今“书法家”三个字前的定语变幻莫测,过去可以说是“文人书法家”,现在没有文人,只能说是“非文人”——凡不是文人的都可以是书法家。垃圾如果成为某个名词的前缀,像垃圾股票、垃圾展览、垃圾作品、垃圾网站等,性质就发生改变了。书法不但可以与经典、文化挂钩,也可以赋予垃圾之名。现实中,熟悉的经典慢慢远去,逃脱不出垃圾的包围,一不留神就能看到一批垃圾作品。书法家如今变成书法表演家,把文化变成垃圾,还要让书法来承担恶名。我想,无论何时何人,其实都不愿将自己的作品和垃圾联系在一起。激烈地反对“废纸论”,说明私下里大家心知肚明,害怕自己沾上边,影响了市场前景和个人声誉。好作品不是每时每刻都会出现,注定有一部分成为“废纸三千”,所以也不必惊慌。单纯的垃圾作品成为废宣纸之后,终归会化为纸浆,不过精神污染很难去除。最痛苦的不是面对垃圾作品,而是知道确属垃圾作品还要做垃圾评论,把垃圾鼓吹为经典,大唱赞歌、混淆视听、指鹿为马的做法。现在书坛中垃圾作品多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是书法变成垃圾,而是把垃圾吹成了书法。

(作者为艺术评论家)

【除署名本报评论员文章外,本栏目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责编:鲁婧、董子龙)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