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耀州窑天青釉瓜棱罐
南宋龙泉窑仿官窑执壶
南宋官窑长颈瓶
五代耀州窑天青釉剔花净瓶
学术界收藏界认可度较为一致
天青釉瓷长期占据审美高峰有其必然性
天青釉从五代耀州窑创烧开始,在中国陶瓷史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誉为代表着中国陶瓷的最高审美价值。而北宋汝窑更是把天青釉推往了历史的高峰,对后世单色釉瓷影响巨大。因此可以说,天青釉瓷长期占据审美高峰是必然的。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孙林 整理
天青色只能是一个
青中泛蓝的色系范围
据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朝廷官吏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设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色”,即是天青釉。但让后人感到茫然和困惑的是,因为天空的颜色因着四时、早晚、阴晴等因素,其天空颜色是不尽相同的。正如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普天下也没有完全相同的釉色。天青色只能是一个青中泛蓝的色系范围,即便是一个窑口甚至是一窑所烧,其釉色也有细微差别。
天青釉 出自五代耀州窑
而对于耀州窑在五代创烧天青釉这一观点,学术界和收藏界认可度都较为一致。耀州窑创烧天青釉初期,在工艺上向越窑学习借鉴的痕迹较为明显。
耀州窑五代天青釉瓷在胎质、支烧、装烧等方面也是精工细作,不计成本,各项工艺都达到那个时代登峰造极的水准;在造型上,五代天青瓷器以仿制唐以来的金银器为主要特点,借鉴运用了金银器常用的爪棱、花口、曲口、贴塑等造型和装饰工艺。
五代耀州窑天青釉瓷器的底足修削不仅比唐代考究,甚至比北宋鼎盛时期的耀州窑修足更讲究艺术性。在装饰方面,五代耀州窑匠师们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的各种浮雕工艺运用到瓷器上,创新了剔刻浮雕的装饰技艺。
烧青瓷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宋徽宗的追求
在北宋晚期出现的汝窑,是宋徽宗钦定烧制御用瓷的窑口。是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首。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漆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
因此,天青釉的选择自然也是出自最高统治者的决定,这是汝窑在天青釉及整个青瓷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据《马未都说收藏》,汝窑是宋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瓷器,据了解,当时烧这种青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徽宗的追求。当时奸臣蔡京和各种道士都在撺掇宋徽宗信奉道教,导致宋徽宗后来笃信道教并大力推行,更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政和七年,宋徽宗集道士2000人,一起释讲道学。当时道教主张的是“静为依归”、“清极遁世”等清静的境界。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
欧阳修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道尚取乎返本,理何求于外饰。”正道明了人们追求的所谓道,就是返璞归真,追求的理,不用加任何装饰。这个追求的道理不仅影响了汝窑的烧造,也同样影响了宋代其他官窑的烧造。
而日本古陶瓷学者森达也先生在《汝窑与南宋官窑——烧造技术和器种的比较》中则言:北宋汝窑青瓷,无论是天青色釉,或者外器底面除了细小支烧痕以外整体施釉的制作特征,都与五代至北宋初期的耀州窑青瓷具有相同风格特征,再者,就烧制技术来说,无论二次烧成或者使用木柴燃料等特点,也与五代及北宋初期的耀州窑青瓷工艺相类似。森达也指出了两个窑口的天青釉瓷不是自然的承传关系,而是汝窑是对耀州窑有选择性的继承和发展。
汝窑对后世青瓷烧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北宋汝窑在天青釉烧制上的巨大成就,对后世青瓷烧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近年来,南宋官窑的发现和考古资料证实了天青釉超乎想象的影响力。南宋官窑烧制天青釉的工艺与耀州窑及北宋汝窑也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如二次烧成、支钉支烧、推崇天青釉色等,而独特之处在于南宋官窑创造性地使用了厚釉薄胎,反复施釉的工艺,使天青色的釉质真正达到了玉石一般的诱人质惑。
我们姑且假设,天青釉瓷在五代时期由耀州窑创烧是出于偶然,但是,在中国青瓷史上,天青釉瓷长期占据审美高峰却是必然的。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量这个问题: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根深蒂固的;二、天青色偏于静雅的特点和北宋理学所倡导的美学意识非常接近;三、唐宋以来,文人在艺术领域崇尚清逸淡雅的审美取向对陶瓷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四、天青釉湿润如玉的质感与中国人爱玉赏玉的古老风尚密切相关。
汝窑的四大特征
一、蟹爪纹,大致是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
二、“鱼鳞状开片”,汝窑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
三、香灰胎,我们能看见的汝窑,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
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所谓“裹足烧”,非常专业,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过来。“芝麻钉”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把瓷器支在空中烧,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是非常讲究的工艺。
四、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一般情况下,汝窑都是素器,不带纹饰。
知多D
乾隆为何痴迷汝窑?
即使是拥有天下财富的清代帝王也将汝瓷视为宫中瑰宝,他们广泛搜罗当时传世的汝窑瓷器,纳入清宫宏大的收藏中。
雍正七年(1729)太监刘希文和王太平登记过存放在一些洋漆箱里的汝窑瓷器,可知当时清宫收藏的汝窑瓷器至少有30件左右。但这个数量还不能满足清皇室的需求,于是雍正皇帝下旨命令景德镇的工匠仿制汝瓷。对于这些宋室遗物,乾隆不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位喜好附庸风雅的皇帝还在一些汝窑瓷器的底部题诗留念,如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汝窑天青釉瓷盘就有他作于1772年的御题诗,全文是:“盘子径五寸,如规口面圆,出陶无髻垦,阅世独完全,冰裂纹隐约,铁钉迹属连,底心镌甲字,先得此同然。”借小小的瓷器,抒发了他独占四海财富的沾沾自喜之情。然而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一直深藏宫闺里的汝瓷,终于流出宫墙之外。
——选自《千年古瓷》(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