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灵魂属于波兰 才华属于世界(视线)

观“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

吴艳丽

2015年04月27日15: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灵魂属于波兰 才华属于世界(视线)(组图)

华沙国家博物馆藏斯坦尼斯瓦夫·维特凯维奇油画《牧场》。

  华沙国家博物馆藏斯坦尼斯瓦夫·维特凯维奇油画《牧场》。

华沙维拉诺夫招贴博物馆藏塔德乌什·特拉伯可夫斯基招贴画《第五届弗雷德里克·肖邦国际钢琴大赛》。

  华沙维拉诺夫招贴博物馆藏塔德乌什·特拉伯可夫斯基招贴画《第五届弗雷德里克·肖邦国际钢琴大赛》。

华沙大主教区博物馆藏迈克尔·梅尔《圣餐杯》。

  华沙大主教区博物馆藏迈克尔·梅尔《圣餐杯》。

  “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这种评价不仅属于肖邦,也折射出其承载的超越音乐范畴的波兰艺术的意义:对内,它塑造着时代和国家精神;对外,它展示着艺术纯粹的力量和人类普遍的情感。这种意味在2月7日至5月10日、首次大规模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交流展“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来自波兰近20家收藏单位的近350件波兰艺术品,从宗教艺术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和手工艺品,再到饱含爱国情怀的历史题材创作以及享誉世界的现代招贴画……5个世纪的艺术流变,足以让观众洞彻其奥,在互鉴中畅想未来。

  灵魂之于艺术

  精神之于国家就像灵魂之于躯体。波兰西接德国,南邻捷克和斯洛伐克,东连俄罗斯、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北临波罗的海,地理位置可谓是“欧洲的心脏”。独特的地理使其既经历过百年辉煌时期,又经历过被三次瓜分、国家沦亡达123年之久的苦难时期。但无论何时,包含肖邦音乐在内的波兰艺术,都体现出了波兰人民始终保持着的英勇不屈、浪漫自由的精神。波兰人认为,正是因为拥有了这种精神,人民在动荡的历史中才能坚守国家信念,并使国家重新获得独立。

  波兰精神是在东西文化和本土文明的共同融合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并在绘画、工艺品、音乐、诗歌等领域蔓延,构建起自身文化的多样性,逐渐发展成熟。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波兰的国家历史始自966年,统治者皈依基督教,并逐渐摆脱了德意志教会的控制,西欧国家中世纪的宗教建筑、雕刻和绘画相伴传入,开启波兰传统艺术之光,并在13至15世纪达到顶峰。这种盛景在展览中依然可见:大量的祭坛装饰和宗教绘画、雕刻神秘而华丽,虽然艺术水平并不如西欧成熟,但通常体量较大,多由艺术家和工匠共同完成,而且制作精心,如《基督受难群像》,人物面部表情甜美、衣着雕刻柔和。

  15世纪初到16世纪,是波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后东西方文化和典型波兰文化的融合达到鼎盛,促生了“萨尔马提亚主义”。这种源于波兰贵族的文化和思想,既吸收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又融入了东方审美情趣和波兰当地文化传统,和贵族民主制一起构成了波兰立陶宛联邦文化的独特性。

  相传,波兰贵族的祖先是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和顿河之间的东方土地上的萨尔马提亚人,他们崇尚自由、英勇无畏。波兰贵族便以萨尔马提亚人后裔自居,标榜自身文化特性,并突出表现在波兰服饰和波兰肖像画上。在展览《斯蒂凡·恰尔内茨基》《斯德哥尔摩长卷》等作品中可以看到,波兰贵族、皇家的服饰宽大、高贵、华美、鲜艳,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的贵族服饰,更多是东方尤其是土耳其文化的影子。同时,为了让家族功名不朽,促生了表现个人肖像或全家福的“肖像画”,其特点是高度写实、颜色多样,多表现出一种不可战胜的理想色彩,如展出的《波兰国王及公爵国徽肖像画》。融合波兰的丧葬习俗,纪念肖像画还发展出一种特殊形式—“墓棺画”,它几乎只见于波兰,是在生者与死者之间产生联系的仪式用品。

  18世纪后期,曾经兴盛的波兰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消失于世界政治版图之中。从传统走来的“萨尔马提亚主义”,由于受18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的影响,被反转成充满起义的精神,这使波兰即使在缺乏民族政权的岁月中,其民族主义仍可借此激荡发展。再加上波兰立陶宛联邦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对宫廷内外艺术的大力支持:建立起国家博物馆和美术学院等现代艺术机构,吸引了一批杰出的海外艺术家等,由内而外共同保证了艺术创作的发展,一批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绘画涌现。波兰精神和波兰历史的结合,熔铸成浪漫和自由的艺术精神,在绘画、音乐等领域继续发展,肖邦的音乐便是其中的典范。

  民族之于世界

  马克思曾赞扬波兰人民是“欧洲不死的勇士”。勇敢、自由和浪漫的波兰精神,流淌在波兰的民族血液中,成为一股持久的动力,使艺术始终保持着一个中心点—浸透着对国家和时代发展的感受,由此建构起自身的完整性和波兰精神的延续性。在发展中,波兰艺术更多的不是“拿来”,而是将国内外艺术相互转化和融汇,这尤其表现在19世纪之后的波兰艺术中。波兰艺术也因此而自立于世界艺坛,以一种纯粹的艺术力量,抵达人类精神深处。

  19世纪,波兰国家独立地位的丧失以及1863年民族大起义的失败,使艺术的功能、赞助人和观众都发生了重要改变,对波兰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转向民间。波兰人开始感兴趣于国家的过去、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以及民间风俗等,这进一步带动了宣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题材创作、现实主义的肖像画、描绘人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描绘祖国锦绣山河和抒情的风景画、更加世俗的裸体画以及装饰性的静物画的发展。同时,风景画、风俗画中,出现了中国瓷器、农民欢乐的舞蹈及美丽的姑娘等,能够看到波兰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理想化的追求。

  受现代主义的影响,19世纪末的波兰艺术风格更加现代和多元,开始注重对艺术纯粹性的追求,此时的艺术开始标榜“年轻”和“新颖”,并在20世纪再次迎来艺术上的“黄金时代”。

  20世纪初,波兰绘画极力在体现国家责任和追求艺术纯粹性、在固守传统和融汇现代主义之间实现平衡,其一大特色是追求“诗歌化”和“音乐化”,尤其是肖邦的音乐,成为很多艺术家的灵感来源。由此,绘画开始表现更广泛的事物,从狂喜、感伤到怪诞的自我模仿,艺术家们告别现实主义而变得自由、大胆,并且不再追捧、模仿古典绘画的表现方式,转而采用一些非同寻常的色彩、造型和技法,用象征或表现的手法表达他们对过去和现在的感受,这在《绑架公主》《我们与战争》等作品中得到明显体现。

  1918年11月11日,波兰恢复独立。新形势下,组建艺术机构和创造新形式的艺术成为时代所需,艺术创造力随之激活。大多数艺术家将艺术的目标视为创建现代国家风格的过程,他们将各种先锋艺术同本国的民间艺术相结合,意在昭示世人波兰是有傲人历史传统的现代新兴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促使波兰新一代先锋艺术家进行了将社会主义新风貌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尝试。1956年以后,艺术家拥有了自由表达和同现代艺术潮流对话的机会,再次将个性和先锋派艺术结合起来,最典型的现象是波兰招贴画的盛行。

  如同哥白尼、肖邦和居里夫人成为波兰的象征,20世纪后半叶兴盛的“波兰招贴学派”也是波兰艺术的名片,为世界瞩目。这一学派的艺术家认为,招贴不仅仅是宣传和传播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可塑性强”且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他们始终保有自由的原则与浪漫的气质。所以,他们运用极具吸引力的艺术形式,非常规的构思,浓烈的色彩,借助象征、符号、隐喻、奇特的字体等手段创新,诠释了这一“街头艺术”除了宣传、广告功能,还可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当代生活做出深刻评论。此次单独展出的70余幅波兰招贴画,均来自世界上第一座招贴艺术博物馆—1968年成立的华沙维拉诺夫招贴博物馆,观众可透过它们领略波兰招贴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创意和思想的成功结合。

  五百年来,波兰艺术始终在“东西和本土”“艺术与时代”或“传统与现代”间固守根本、自我深化和不断完善。在这样的观照中,我们既应该看到波兰艺术之于国家和时代精神塑造上的价值,更应该认识到它在触及人类灵魂的力量上的艺术探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波兰艺术应和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做出了美丽的诠释。

(责编:鲁婧、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