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人民美术馆>>S>>石增琇
人民网>>书画>>正文

说说我的水彩画

石增琇

2014年12月24日10:58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经历了美校和美院的学习,毕业后从事基础课的教学,后来的十多年从事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几乎放下了画笔。经过几番努力,1999年终于又回到教学的岗位。2001年学院开设了水彩画方向的研究生课程班,并指派我和其他几位教授来承担这个班的教学设计、管理及教学工作。虽然我也很喜欢水彩画,但是过去只是零零散散地画过一些,大多是不得法度和要领,画出来的水彩画我自己也不喜欢。此时,年过半百的我,因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始踏上了水彩画的边学边教;边教边学的旅程,心中忐忑不安,就算是“在水彩中学习水彩”吧。

一半是喜欢,一半是需要。自己感到有非常大的压力,但是,多年工作的经验告诉我:压力是件好事情,关键是要找对方法和思路。于是,我跑到美术书店买来了《中国水彩》和《水彩艺术》从创刊号一直到当时的全部期刊。后又根据上面的介绍,购买了几位当今水彩大家的著作和画册。将老师们请到家里,便仔仔细细的拜读起来,这总算有了一个开始。

佩挂整齐,要上阵了。“画什么?怎样画?”成了当务之急。左看右看,觉得自己还是喜欢画人物。一是在院校教书也有一个方便条件,二来加之原来有一些并不深厚的素描、油画功底,自己觉的还可以试试。于是我将我的主攻方向确定在水彩人物画上。

“怎样画”比“画什么”重要的多。在处理画面时,我主动地打破外轮廓线,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换言之就是将人放在空间之中观察、表现,而不只是描述人物的本身。

其实,“怎样看?”、“怎样想?”、“怎样画?”,这是连在一起的三个问题。由于水彩画的流动与透明给画面以清新、透彻、滋润、艳丽的同时,也使得水彩画不易改动、难以约束形体等难题。话说回来,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难题的存在,也给水彩画学习的过程带来无穷的乐趣。

“怎样看?”关系到艺术家的审美立场和观察方法;“怎样想?”取决于艺术家的文化层次和修养阅历;“怎样画?”体现了艺术家的趣味取向和技法功底,从而展示出艺术家的风格,这是一个完整的绘画过程,画家不能光会画画。

几年来,我的水彩画还是处在一个学习研究的阶段,每次画画和每次画画都很不一样,好像寻不到什么规律,但隐隐约约的又感到水彩的确存在着一些类似规律的东西。

比如,我觉得:水彩画的学习过程与绘画过程很重要,结果倒不十分重要。因为,假如画画时总有一个期待的结果必须出现,那不但很累,而且,也没办法保障你的那个结果准能出现。一次,偶尔翻看画论,有“不齐之齐”之说,想到自己前五十年走过的道路,颇有感触,我为其更换了一个字,改成“不求之求”。的确,当刻意追求的时候,未必成就;而放松下来,结果可能要好得多。其实画画如此,人生又何不是如此那?当不为名利、结果所左右,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时,原来追求不到的事情也会自己找上门来,所以体会出:“水彩画贵在放松”的道理。

“水彩画妙在自然”,不可做作。重要的是因势利导,随机缘而行事,将画画前的观察、理解和计划巧妙的运载其中,表面上看随心所欲,逸笔草草,仔细看笔笔到位,水色恰到好处,亦不能“有色无水”亦不能“有水无色”,虽是精雕细刻但不露斧凿之痕。我觉得这是我现阶段对水彩画“逸品”的认识。像美国的萨金特、查尔斯.雷德;中国的王维新、关维兴先生无不如此,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其实,真要是找到一套完整的绘画方法和模式,那时就该扔掉了,因为,从无法到有法之后,又要破法而创新,赖在成法中不出来,也不是一件有出息的事情。

说到教书,的确是一件好事情,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们一起研究;一起探讨,有时我指导他们;有时他们也启示了我。我要指导他们,就得先使自己充实起来;而他们的优长又是我学习的榜样。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我得以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进步,使我的教学工作取得成绩,同时也鼓励和鞭策了我,使我感到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使我认识到: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就来吸引学生们热爱艺术,也必须在自己的实践中积累方方面面的经验和教训,才有权力来指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因此我只能多看、多想、多画,从而也使我变得勤奋起来。

执教中,我总是喜欢和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起画画。我感到在众目睽睽之下,确实很有压力,逼得我要非常认真的处理画面的每一个笔触和每一块颜色。随着时间的延长我反而适应了这种作画环境,同样使我得到了提高。我自2001年以来的作品,包括参展和获奖的作品,都是在课堂上画的。在大家都在画照片的时候,我却情有独钟的坚持写生,显得很不入时。但我觉得我没有画照片的本事,还是写生容易找到激情,因为没有激情画的画,只能叫“活儿”,不能叫“画”。尽管写生会很不完善或完美,但那一点点的生动,足以会使我常常激动不已。

写生中也应有创作因素,写生不是照搬。“图像的转移”与“塑造艺术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像”;后者是“好”,其审美的标准是不一样的。特别在水彩绘画时,一味的求“像”,必然会失去水的流动和色彩的宣泄,从而失掉水彩本色艺术语言的简练和丰富。这只是我目前对水彩认识的一孔之见。

回顾四年来画水彩画的经历,觉得我还是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之中。我现在的水彩画大多是写生作品,很少触及到水彩人物画的创作,特别是主题性创作还没有能力搞出来。今天借《中国水彩》发表出来一些拙作,也是想借机征求同仁和师长们的指教。

我的年龄天天在增长,然而,我面临的学生总是二十多岁。他们的青春气息深深的感染了我,使我保持了一种良好的心态,为了他们、为了美术、也为了我自己,我必须努力。

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又能从中得到乐趣,有时取得些许成绩,使我得到鼓励,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是水彩画给我带来的,所以,我喜欢教学,更喜欢水彩。

2005.12.24.于紫来花园

发表于《中国水彩》第40期

(责编:赫英海、鲁婧)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