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人民美术馆>>S>>石增琇
人民网>>书画>>正文

石增琇和他的水彩情缘 

王富杰

2014年12月24日10:56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他是一位在水彩绘画艺术上孜孜追求不断进取的著名画家;他是一位渐臻艺术佳境成人达己的苦学者;在他潜心研究水彩画短短的七年中,作品连续九次入选全国水彩画大展,获得国家级两枚铜奖和一枚优秀奖,是至今天津市水彩界在全国获奖的全部最高奖项的获得者和保持者;是天津市唯一水彩画作品连续入选六、七、八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的画家;他是若干年来天津市水彩画家受聘于“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的第一人;他开办了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两个教学平台、是天津市高校中唯一的水彩专业。

他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著名水彩画家石增琇。

石增琇早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和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学校工作,担任过基础课教师、教务主任、工艺美术技校校长、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工艺美院副院长等重要职务。

每个时代的天空,都会飞过属于那个时代的雁群。飞翔的雁群中,总会有自己的领头雁。它们的身影,生动了历史的天空。1999年石增琇辞去副院长的职务,避开城市的喧嚣、官场的纷争,教育领域的云起云落,欣然来到天津师范大学心甘情愿地做了一名普通绘画教师。这也是他向往已久的事情。他自1983年三十四岁从政,像一支火把,一盏灯,毫不费力地照耀着别人,然而却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没有画画成为他的一大遗憾。

此时的石增琇,已经整整五十岁,到了知天命之年,在镜子前擦头发的时候,已经发现自己有了几缕沧桑。他由衷地感到如果再不拿起画笔绘画,恐怕便与自己十分钟爱的美术事业无缘了。于是,他下定决心第二次辞官从教。来到天津师范大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复业务能力,素描、速写、水粉、水彩、油画全面开工。不仅如此,他遨游在璀璨的中华文化历史中,博览古贤的典籍文章,咏吟唐宋明清诗歌辞赋,沉浸先贤渲染的绝妙意境,在绘画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时间回溯到2001年的春天。春天是万物竞发的季节,每一颗驿动的心打起行囊,在如诗如歌的岁月中踏出一路回响,在如诗的绚烂中酿出一杯芳华。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联合举办《课程与教学论》美术方向水彩、水粉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当时身为副教授的石增琇,受学院指派与其他五位教授组成导师组,从事开办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半是喜欢,半是需要。石增琇心理的压力特别大,但他是一个倔强的人,一旦决定的事情,就是八匹马也甭想把他来回来,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深深地感到:压力是件好事情,关键是要找对方法和思路,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有韧劲、肯付出,就一定能够干大事、干难事、干通常看来干不成的事。

抱着这种敢打必胜的思想,石增琇到美术书店买来了《中国水彩》和《水彩艺术》从创刊号一直到当时的全部期刊。后又根据上面的介绍,购买了几位当时水彩画家的著作和画册,仔仔细细通宵达旦地认真仔细地研究起来。通过学习和研究,他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天津的水彩画在这么多的期刊中寥寥无几,处于低谷阶段;二是从全国来看画水彩人物画的画家很少。天津水彩画的低谷使他看到了机遇;而水彩人物画家的缺少使他确立了自己的攻坚方向。他要不遗余力地为繁荣天津市的水彩画而努力工作!

2001年9月,进入秋天,到了天津市最美的季节。从西南边刮来的秋风把城市的天空托举得很高,树上每一片叶子都在阳光下油光闪亮,一片耀眼的爽怡。天津与香港水彩画会联合举办“天津——香港水彩画联展”,石增琇的水彩画《女人体》在展览上获得一致好评。在资深的水彩画家李家旭教授的亲自指导下,他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绘画的研究方向与课题定位。

提到水彩画人物和人体,这是水彩画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难题。水彩画水色的流淌与透明给画面以清新、滋润、艳丽的同时,也使得水彩画不易改动,难以约束严谨的人物造型形成突出的矛盾,这也是一般水彩画家所畏惧的一个课题。豪情如虹,信念如炬的石增琇凭借早年的素描、水粉和油画的厚实功底,大胆地做出尝试,要中流激进攻克这座坚韧的堡垒。《女人体-2号》于2002年1月入选“中国首届水彩人物画大展”,证实了他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幅画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展,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此后,石增琇的水彩画作品连连入选国家级水彩画展并获大奖。他在水彩画创作中,除了真正领略到艺术真谛的同时,仿佛内心也被洗涤。2003年1月,他的水彩画《女人体-4号》入选“中国水彩画写生精品大展”获铜奖,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主任黄铁山特意为他题词:“愿天津水彩更加辉煌”。

2003年4月12日由天津美术家协会、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展览馆联合主办的“石增琇水彩画展”在天津美术学院展览馆隆重举行。展出水彩、水粉作品68件。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姜陆教授特意为该画展题写了前言:“近些年来,增琇执著于水彩画艺术的探求,力图以简洁透明的水彩语言发掘及表现人和自然中纯真的美。赏读他的水彩作品,似有轻风入怀之感。他的作品或写生自课堂,或取材于旅途采风,画风朴实率真,笔触稳健纯熟,水色酣畅淋漓,无娇饰,不做作,没负担,可以透过画面感受到画家对于生活的态度。增琇对于水彩画有着娴熟的把握和理解,创作观念上不求雄奇复杂,不求沉重恢弘,以简捷的水和色在纸上吟唱着一首首轻松的诗歌。对于画家本人来说,所谓乐在其中,也就乐在画面的简约和朴实之中,乐在自己面对纸面的笔端和水色之中……”

展览中,天津美术学院资深教授王之江、王双成两位天津水彩画界的老前辈,三次莅临画展,王之江老先生亲切地拉住石增琇的手对68件作品逐一进行了评价,并说今后天津水彩画的发展寄希望于师大。

真诚和童稚,宁静与淡泊,石增琇用他特有的睿智和自信,直面即去的匆促,市声的喧哗,呼唤深层次素质的觉醒。解决了学生毕业后的出路,石增琇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倒推法”,与他的伙伴们开始认真仔细制定教学大纲。

在石增琇看来,正规的学院水彩教学不应该是单单教会学生怎样画水彩画,而是水彩专业要建构在一个较为全面、较为庞大的教学体系上。水彩画的“水”,是画种材料、技法、艺术语言的特征;水彩画的“彩”,是涵盖整个西方绘画的色彩,因为西画是色彩画而国画是水墨画;水彩画的“画”,是涵盖更加宽泛的整个绘画的共性。学习水彩画要具备写生能力,工具材料和画面的掌控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还要依靠素描造型和色彩造型的锻炼来获得,获得这些能力的表层理论是与绘画直接相关的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和构图学的支撑。水彩画的学习和创作必然要涉及到立意与审美,而这是深层面的理论支撑,关乎到文学与哲学范畴的事情。

贯彻这个水彩画教学体系,光凭设计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实现起来要靠优秀的教师团队、端正的教风与学风、精良的教学设施。因此,石增琇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年龄、职称梯队合理,学源广泛的水彩教研室。年龄从50、40、30岁到20岁;职称从教授、副教授、讲师到助教;学源分别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南开大学、鲁迅美术学院、青岛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历从本科、研究生到在读博士生。教师们发表的作品与论文。参加研究立项和优秀课程建设。大量的写生与创作,一些作品参加了国家级、省部级的美术展览并获奖。

石增琇就是敬业如斯,用他炽热的心灵和滚烫的生命来诠释自己的远大理想。有了教学队伍,大力抓好教风、学风建设是关键。石增琇十分注重关心学生的思想成长和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每逢节假日教师们针对外地学生不能回家的情况,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过节。特别是对西部较为贫困地区来的学生,更是格外的关照,细心的照料,开展与他们的促膝谈心活动。现在,绝大多数水彩班的学生与石教授和水彩教师们成为好朋友。有的学生说:“我开始不懂什么是水彩,只是觉得石老师对学生好,教学认真,我们跟着他一定能学到东西,现在看来,我选择对了。也许是缘分,也许是修来的功德,我们才与石教授相遇。他像宗教一样的信仰,撑起我们的灵魂,使我们不再有寂寞!”和谐的氛围激励了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他们利用晚自习和周六日,主动来教室画画、写字、看书、讨论,形成了很好的学习风气。团结与和谐大大提高了水彩专业师生的凝聚力和友谊,为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育人的良好环境。

石增琇认为:“大学不但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也应该是交流学问的平台。学生不能只跟老师学,更重要的是自学和交流。学院要为学生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在他负责学院科研工作期间,先后邀请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长江教授、中国著名的油画家杨飞云教授、台湾著名水彩画家陈阳春先生、天津美术学院于小冬教授和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昭教授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来校为艺术学子们讲学、讲座、展览;为了开拓学生的眼界,了解民间美术的优秀传统,认识美术是需要观察、提炼、概括,避免单纯依靠照片绘画,邀请被列入“国家文化遗产”的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民间剪纸展”和“张冬阁剪纸艺术展”。

石增琇还利用学院的美术展厅举办形式多种多样的学生作品展览。2007年在天津美术出版社展览馆的大力支持下,他率领他的教研室全体教师,组织了2002、2004、2006、2007级水彩学生作品展,对学生的作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展示了几年来水彩专业的教学成果,取得了社会及水彩专家的高度评价。整个展览五天,展出百余幅作品竟没有花费学生的一分钱,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还让学生们打开眼界。

借鉴姊妹艺术。在艺术学院的整体氛围下,学生们经常观看院里音乐、舞蹈学生的演唱会……这些活动的举办,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艺术学科的发展前沿,另一方面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综合素质。

石增琇在美术教学中坚持教学质量,并提出教学质量的四个评价角度:即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就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执行教学计划,对学生给出成绩;专家评价是教育专家、画家及展览评委对学生作业及作品的评定;社会评价就是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学生评价是指学生为教师任课打分的“生评教”及毕业时对四年的学习给出的总体评价。

2002级水彩班学员18名,在2005年由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天津小洋楼风情水彩画展览”中入选作品十幅,其中四幅获奖。这个班的毕业论文在2007年学校接受高教部的评估中全部被抽调检查,全部合格。该班学生在联系就业时也因在学期间有获奖纪录而得到录用单位的肯定和好评。现在该班学生毕业后都找到满意的工作。18名学生在毕业时为他们热爱的石教授精心的制作了一本装帧精美的纪念册,除了一人一张照片,每个人还给石教授写上一段话来表达他们对水彩专业和老师的留恋。一名学生为了给石老师留言,她整整写了一夜。

2007年“第八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天津市初选作品七件,其中三件出自天津师范大学,石增琇的作品和2006级一名研究生、2004级一名本科生作品入选。虽然终选时两名学生作品落选,但是本科生作品初选获准也是较为罕见的一种现象。

石增琇正是这样一个目光犀利,且敏而见善的艺术家。百步之内,发现芳草;三人中,发现吾师;寒灰中,发现星火。看物,见其秀;观事,见其光;视人,见其真。这种目光,体现他的整体文化素质。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绘画系水彩专业,为该大学完成了招生培养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天津水彩画的发展培养了后备力量和水彩艺术人才。这将对今后天津水彩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为它毕竟是天津市第一个开设水彩专业的高校,毕竟是拥有本科、研究生两个教育平台正规的学院水彩专业教育。无论从专业发展,还是从天津水彩艺术的发展角度看,水彩专业的正规教育必须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在学院领导大力支持下,通过石增琇的不懈努力,2005年天津市教委批准了天津师范大学建立绘画专业,学院认定他为专业建设人,2004年认定由石教授为美术学研究生点带头人,2005年以石教授为负责人开始建设“水彩人物画”优秀课程,2006年免验批准为校级优秀课,至2006年底又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同时水彩专业所在的绘画专业被批准为学校的特色专业。

在精品课建设中,石增琇带领他的团队,提出了课程与人才培养的规律相结合,课程与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相结合,课程与实践生活相结合,课程与网络化教学相结合的完整的一套理念。国内专家和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专家检查组对“水彩人物画”课程做出高度评价。

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孙志均教授说:天津师大艺术学院开设水彩专业和水彩人物画课程,是发挥其自身优势和特色,对培养美术教育人才和水彩画专业创作人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黄铁山先生说:天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置水彩人物精品课程是一个非常适时和正确的决策。课程主持人石增琇教授不但长期从事师范美术教育、成果甚丰,而且是全国极有成就的水彩人物画家,在“中国百年水彩画展”有限的人物画作品中,就入选了他的作品,可见他的学术地位。同时,他还发表了不少有关的学术论文,是称职的学术带头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美展评委、国家一级美术师关维兴先生说:天津地处环渤海,历史上就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因此对于接受西方画种的水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些年,在天津水彩同仁们的辛勤耕耘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是值得祝贺的。而且潜力依然很大,今后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今,顺应这个形势,在石增琇教授的带领下,制定出了水彩人物的教学规划,内容丰富,论点独到,阐述明晰,我看完全可以用于教学实践,这是一个繁荣发展天津水彩事业的完整计划。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陶世虎教授说: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水彩人物画”课题组站在振兴天津水彩教育的高度,秉承传统,积极进取,建立起天津唯一的水彩艺术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平台,依靠正规教育培养水彩画家队伍,符合水彩教育教学整体发展的需要。客观上也适应了我国当前水彩画界亟待加强人物画发展的需要。以石增琇教授为带头人的“水彩人物画”课程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课程与人才培养的规律相结合,课程与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相结合,课程与实践生活相结合,课程与网络化教学相结合的理念。他们在课程大纲、教学内容、绘画实践、示范辅导、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水彩人物画”课程网络化的成功实践,为我国美术学专业课程网络化的快步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课程建设负责人石增琇教授在水彩人物画方面造诣深厚,在全国美展中多次获奖,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水彩人物课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王维新教授说:天津师大艺术学院在水彩画专业的教学上已取了丰富的经验,水彩专业的教学基础扎实,各方面条件优越,特别是水彩人物画课程设置和教学上成绩尤为突出,水彩专业的师资力量甚强。如课程主持人石增琇教授在水彩人物画上造诣深厚,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和大型专题性展览中获奖并取得好评。我走访了全国一些美术院校,包括广州美院、鲁迅美院和南京师大美院等院校,了解了他们开设水彩课的教学情况,也看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作业,总的成绩十分令人欣喜,但也觉得他们在学科的导向上偏于静物和风景画课程,并没有突出水彩人物画这一重要科目的教学课题。天津师大艺术学院抓住了这一重点学科,这是十分必要和很有见地的。客观上也适应了当前整个水彩画界加强人物画发展的需要,我十分赞赏和支持这一精品课程的开设。

“水彩人物画”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围绕着三方面展开的:首先是坚持教师示范。绘画课程是一门既注重艺术性又注重技术性,既要有理论还要有实践的课程,因此要求教师不但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同时还必须有实践示范能力。教师的师范为学生的学习增强了直观性,解决了绘画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石增琇自任教后,一直坚持和学生同时画画,众目睽睽之下,给他带来了强大的思想压力,却逼他非常认真地处理好画面的每一个笔触和每一块颜色。“教学相长”,石增琇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他的画技也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包括全国大展的参展获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课堂上边教学边绘制的。

自2000年学校开展生评教以来,石增琇的成绩一直高于学院平均成绩,受到学生的普遍肯定与认可。年度绩效考核以最高成绩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2007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同时获学校2007年度教学名师称号。石增琇一直认为:教师的成绩不是炫耀和忽悠的资本,而是吸引学生热爱艺术的起点。尤其是在高额学费投入的今天。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作为,更要出成绩。

清华大学的著名水彩画家刘凤兰教授在给石增琇的一封来信中写道:现今许多人做人作画都陷入空浮造作,已无法引起共鸣,甚至失去了看展览的热情。您能保持质朴真诚的心态、孜孜以求实为难能可贵,这一切尽在画面中显现出来,非语言而能表达的。您尽心尽力搞教育并视为享受,这一点能感觉出来,从您与学生之间情分体现您的醉心。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姜陆教授为石增琇画展题写的前言还写到:多年的教学经历使增琇深谙“学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的道理,深知为人师者,必先深厚自己的学养,才能裨益于学生。因此,他这些年来一直努力与自身艺术素养的全面提高,潜心教学,热爱学生,教书画画,齐头并进,数十年如一日,乐在其中。

正如2007年10月,石增琇应亚细亚水彩执行主席台湾著名水彩画家陈甲上先生之邀在“亚细亚水彩画联盟通讯”撰文《水彩画有感》里所说的那样:水彩画贵在放松,要“不求之求”;妙在自然,因势利导,随机行事,将画画前的观察、理解、提炼和计划运载其中,逸笔草草中包含着惨淡经营,精雕细刻内不刻露斧凿之痕;重在突破,突破前人,还要突破自己;成在求异,学前辈不能不化,学海外不可效颦,于个性之中追求完美。

2006年10月,金秋十月,秋天的果实挂满枝头。中国美术馆推出国内最大规模的水彩画展览——“中国百年水彩画展”。此次展览是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主办。从弘一法师李叔同1905年画在明信片上的一幅风景画开始,为百年来的中国水彩画做一次历史性的回顾和梳理,它是一个编年史性质的展览。看着李叔同的作品被列为首幅作品展览,石教授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几个月前正在北京筹备“中国百年水彩画展”的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的主任们打来电话,千方百计征集到的水彩作品不满一百年的时间跨度,请石教授查找李叔同的作品。出于“做学科”的理念,石教授一直关注天津水彩发展历史,收集资料,此时真可谓是“有备无患”了。他和水彩教研室的张主任和雷老师来到天津博物馆考证其中一件李叔同的陈列品,还走访了李叔同的孙女李丽娟女士、天津市李叔同研究会会长原河北区书记李载道先生,对李叔同画在明信片上的风景进行了认真考察调研。通过调查发现此幅明信片的绘制时间恰在1905年,至2006年办展正好一百年。他们协助将此作品借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圆了中国水彩的一个梦。在“中国百年水彩画学术研讨会”上,石增琇教授宣读论文《李叔同〈明信片上的风景〉考》,着重介绍了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此幅作品的真实性和收藏经历,为天津市作为中国百年水彩的发祥地提供了有利证据。发言后在水彩艺委会黄铁山主任的倡导下,与会专家为石教授和天津师大水彩教研室做的工作给与热烈鼓掌表示感谢。

莫使今朝成期待,一路春风白花艳。有一种绘画技巧叫执著。只有心灵的崇高,才有艺术的提高;只有内在的修为,才有艺术上的修为。生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一旦爆发,必然是奇迹。石增琇画水彩画不过七年,却成绩斐然,他用自己的实力浇注了一个超越自我的里程碑。风知道他的执著,路记得他的坚强,他像一个拓荒者,从一片荒凉静默中一路走来,秉烛前走,从不停息,用他的睿智、洒脱、坚强,掀开了天津水彩画新的一页,他那藏在信仰背后同时载承信仰生命的秘密,仿佛只有不舍昼夜、无语东流的海河才知道。他在天津水彩画种中所创造的业绩,定将纳入天津这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城市日志。

(责编:赫英海、鲁婧)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