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文年表
1914年
农历五月初五,生于浙江省绍兴县柯桥镇光华溇村。
父亲董萼清收藏大量古代书画、金石碑帖与瓷器。董希文青少年时遍临家藏,熟悉明清诸家,喜爱宋以来的瓷器,自幼埋下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根基。
1932年 18岁
惠兰高中毕业后,希望正式习画,父亲不允,故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土木系。
1933年 19岁
瞒着父亲考入苏州美专,师从颜文樑等学习西画。近一年后父亲得知此事,同意“弃工从艺”。
1934年 20岁
因思乡心切,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师从法国教师及林风眠、常书鸿、李超士、潘天寿等。期间经常陪同林风眠等到家中观赏父亲的收藏。
1937年 23岁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杭州失陷,学校停课。随同学张林英(后结为伉俪)前往福建鼓浪屿家中,画了不少渔村的色彩速写。
1938年 24岁
春,经学校同意,暂在刘海粟任校长的上海美专借读学习。
为适应战时之需,林风眠带领杭州艺专迁至江西桂溪,在庐山牯岭县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后辗转迁到湖南沅陵。董希文与张林英赶到沅陵,继续在合并的国立艺专学习。学校后迁转湖南桂阳,期间画大量苗寨写生作品。
1939年 25岁
艺专从桂阳迁至云南昆明。期间画大量驮马队写生作品。
艺专毕业后,经校方选拔,作为留法预备班学生到越南河内法国国立安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因战事爆发,国内官费停止,被迫提前回国。
1940—1942年 26—28岁
毕业后在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处工作。开始创作油画《苗女赶场》。
1943年 29岁
1月,参观中央图书馆举办的《敦煌艺术及西北风俗写生展》,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委员之一的常书鸿联系,表达去莫高窟的愿望。放弃重庆中央电影制片厂字幕员的工作,历经三个月到达敦煌。特别喜爱并选择临摹的大型壁画情节复杂、场面宏大,重要的有第254窟北魏的《萨那太子本生故事》,第248窟北周的《萨那太子本生故事》(复原临摹),第257窟的《鹿王本生故事》,第285窟的《得眼林故事》等。
作为敦煌研究所的研究员,由常书鸿领导,与李浴、潘兹等人完成临摹、测绘、记录与考察等工作,出版《敦煌石窟画像题记》。
1944年 30岁
与常书鸿一道从事南疆公路工程处的绘画工作,去筑路工地写生。创作《云南驮马夫的生活》、《云南收豆图》、《苗民跳月》(又名《苗家笙歌》)、《蒙古牧马》、《收获》、《春耕》等。
1945年 31岁
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与妻儿告别莫高窟,启程回内地与父母相聚。
1946年 32岁
年初,经过兰州时举办了“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筹集旅费。
4月,先后在母校苏州美专及上海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
6月,回到杭州,与阔别10年的父母团聚。动员身为银行家的大姐夫黄肇兴为敦煌壁画的保护和宣传出资相助。
8月,经李宗津、吴作人介绍,结识徐悲鸿。徐悲鸿聘其为国立北平艺专副教授。同时兼任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北平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创作《马衡像》。
1947年 33岁
5月,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爱国学生运动,与北平艺专学生一起上街游行示威。
创作《窗前静物》、《戈壁驼影》。
1948年 34岁
创作《瀚海》、《哈萨克牧羊女》等。
1949年 35岁
1月31日,北平解放。创作水粉画《北平入城式》。
7月,以代表身份参加“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与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一同绘制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朱总司令油画像。
以记者身份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为战斗英雄们画像。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开国大典的游行,亲眼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动人情景,立即产生创作《开国大典》的强烈愿望,并勾画小稿。
11月,与师生一起参加北京郊区大有庄土地改革。
12月8日,由地下党支部书记侯一民和军代表洪波作为介绍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 36岁
创作《解放区的生产自救》。
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央美术学院“抗美援朝委员会”成立,组织力量集中绘制“帝国主义侵华史图录”,作为创作组的负责人之一,积极参与其中。创作油画《打击侵略者》、《抗美援朝》和《志愿军英雄传》插图等。
1951年 37岁
4月10日,“敦煌文物展览”在故宫前的北京历史博物馆举行,以前临摹的许多作品参展。
1952年 38岁
“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启动。与建筑学家梁思成、雕塑家刘开渠、画家彦涵等人一同参与设计工作,作为起稿组组长之一,创作有《武昌起义》等画稿。
接受中国革命博物馆的邀请,创作油画《开国大典》。
1953年 39岁
尝试用国画与西画结合的方式创作《祁连山的早晨》。
5月,与丁井文、周扬等一起到中南海怀仁堂陪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董必武等中央领导观看美术界作品展,毛泽东前后三次观看《开国大典》。
9月,被选为全国美协北京代表,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
9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油画《开国大典》。
在《新观察》第21期发表文章《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经验》。
11月,参加由吴作人发起的“十张纸斋”活动,画速写。同时参加的还有李宗津、艾中信、王式廓、冯法祀、戴泽、韦启美等人。
1954年 40岁
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来回行程万里,历经63天,见证了工程兵们历经艰险换得在海拔5000米之上的康藏公路的通车。回京后由此创作《春到西藏》。
“高饶事件”发生,上级令将高岗从《开国大典》上除去。在此前后,为使画面更有气势,将原有的麦克风由2个增至4个。
1955年 41岁
为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和中央美术学院附中鉴定并收购一批早期油画和古代近代中国画。吴作人建议其担任陈列馆馆长,却自认只做顾问。
为创作红军长征题材的画作,随八一电影制片厂沿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进行写生。历经半年时间,带回大批画作,回京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受到好评。
引荐黄胄来北京美术界工作。
1956年 42岁
4月,毛泽东提出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
阅读大量历史文献,走访参加长征的老战士,开始创作油画《红军过草地》。
9月,在文化部出席“全国油画座谈会”,作《关于油画中国风》的长篇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建立油画系工作室制度,设立“吴作人工作室”、 “董希文工作室”。
1957年 43岁
1月4日,发表文章《拿出自己的看法、想法和做法来吧!》(《光明日报》1957年1月4日)。
发表文章《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美术》1957年1月号)。
发表文章《素描基本练习对于彩墨画教学的关系》(《美术》1957年第二期)。
2月,被推选参加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出席苏联“第一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期间做系列写生。
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号召人民群众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提意见。此后全国各地展开“大鸣大放”的运动。
5月, 在“五月会议”上为江丰辩护。
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份子的猖狂进攻的指示》,“反右运动”在全国展开。
被划入右派份子名单,后受到“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
1958年 44岁
发表《我的检查》(《美术研究》1958年第二期)。
“大跃进”运动开始,全国上下大炼钢铁。
5月,参加十三陵水库工地写生,并创作水粉画《鼓足干劲》、油画《移山造海》。
9月,中央美术学院四、五年级划分了架上画、年画和壁画三个工作室,担任壁画工作室主任,认为壁画是今天公共生活建筑中很重要的艺术形式。
12月,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壁画工作室举办讲座《关于壁画的形式和制作方法》。
1959年 45岁
全国开始“反右倾”运动。
为创作《百万雄师渡长江》到南京等地走访、收集历史资料和形象素材。
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以《开国大典》为原形的纪念邮票。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工作室增设“罗工柳工作室”,从而形成 三个工作室,分别是:“吴作人工作室”、 “董希文工作室”、“罗工柳工作室”。
1960年 46岁
“吴作人工作室”、 “董希文工作室” 、 “罗工柳工作室”改称为第一、二、三画室。第三画室在教学大纲中贯彻董希文的教学主张。
撤消“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
创作完成历史画《百万雄师渡长江》。
10月,带领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到敦煌观摩学习。4日和6日晚,在千佛洞中对油画系、国画系、雕塑系四年级学生发表长篇讲话,谈敦煌问题。
1961年 47岁
7月,与吴冠中、邵晶坤一同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西藏写生活动,第三次到达藏区。深入日喀则等多处牧区, 画了大量写生作品。
1962年 48岁
在《美术》第二期发表文章《绘画的色彩问题》。
3月,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展览馆举办“西藏写生画展”。
1963年 49岁
发表《〈百万雄师渡长江〉的一些创作意图》(《革命历史画创作经验谈》人民美术出版社)。
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创作大型油画《喜马拉雅山颂》及油画《雅鲁藏布江之歌》。后因上级的有关政治决定,未能通过,两幅作品最终未能上墙。多年来一直想在壁画上有所实践的宏愿落空。
创作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
1964年 50岁
5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开始。
为人民大会堂中央厅创作《密云春水》。
1965年 51岁
应邀入住西藏驻京办事处,创作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壁画《朵琼湖》。
1966—1968年 52—54岁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绘画全部终止。
1969年 55岁
从“牛棚”中放出,集中到北京钢厂进行“劳动改造”。
1970年 56岁
11月,胃病加重,发现颈部多处肿块,校医开证明“可以回京治疗”,在中央美术学院传达室与萧淑芳同班看大门。
1971年 57岁
2月,确诊为癌症。
根据 “上级领导”指示,修改《开国大典》,去掉画面中的刘少奇,心情极度矛盾与抑郁。由儿子董沙贝陪同到指定地点馆仔细研究制作步骤。经数次操作,将刘少奇从画面中去掉,补添董必武完整像。
1972年 58岁
再次根据 “上级领导”指示,《开国大典》中的某些人物,多方协调后,决定由靳尚谊临摹此画,董希文到现场指导。
把几十张画板摞在床头,并将未能上墙的壁画《喜马拉雅山颂》的小稿挂在墙上,以此坚定战胜病魔的信心。
1973年 未满59岁
1月8日,凌晨3时去世,终年58岁。临终最后一句话:“把我放平。”
根据董一沙整理《董希文年表》缩编董希文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