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专题>>无界·跨界——两岸艺术交流展暨第三届两岸艺术新天地论坛

两岸艺术家纵论传承创新 用中华艺术去影响西方

2014年12月08日12:52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两岸艺术家纵论传承创新 用中华艺术去影响西方

  人民网上海12月6日电(轩召强 张西美朵)《庄子》有“舔笔和墨”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已开始使用毛笔和墨汁。3000多年后,中国墨依然熠熠生辉。继承传统文脉,走向当代语境,海峡两岸的努力都在进行。

  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与融合,既是昨日下午举办的第三届两岸艺术新天地论坛上热烈讨论的话题,也是来自两岸的许多艺术家在日常创作中最大的关切。

  在论及“传统与当代(古今)”分主题时,帛画家穆益林感触良多:“对中国画家来讲,目前进入了盛世时期,但我们不应该仅限于自娱自乐,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必须认真研究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把文脉接下来。而且还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点精神,有一点担当。把中国五千年中优秀文化,通过我们的努力,进一步发扬广大。”

  穆益林认为,“多一份责任,对文化的传承会起很重要的作用,总需要有一部分人来做这个事情,而且要做好这件事情。”他以自己的创作经历为例,“我用三十年多一点的时间,应该说是埋头吧,在研究和发掘、传承和探索中国帛画。中国帛画不能仅仅被看成博物馆里陈列的标本,它是很重要的一门艺术形式。尤其是对目前来讲,对于中国画的复兴、走向世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需要问一下自己,现在的中国画正常吗?千军万马都涌在水墨、宣纸上面,是正常吗?我们中国画的色彩表现真的不如西方油画吗?那你用什么来回答?就要用自己努力的创作,用崭新的理念、崭新的语言、崭新的姿态,让传统的帛画重展辉煌,让中国画的重彩帛画和水墨宣纸画并驾齐驱,在世界画坛上共领风骚。其实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越了解、越研究,越感到知之甚少,所以我在四十以后,刻了一方章,叫‘不惑后大惑’。”

  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教富斌认为,当今有图示的多,有内美的少。

  他表示:“画画总要有独特的个人面目,既不能同于古人,又不能同于今人。当然,我们看黄宾虹也好、李可染也好,或多或少要受到前人或者老师的影响,在某个阶段这个难以避免。但是,他们聪明的地方在于他逐渐的突出自己的个性、特色,把其他人的影子能慢慢地淡化隐去,逐渐完善自己独特的图示,这一过程时间或长或短,因人而异,大抵上早慧不如晚成。其次,就是要拓展你自己的审美,说到图示的时候,套用佛家的话来讲,它只是一个外皮,一个臭皮囊,图示有了,但是你的审美内涵如果单薄的话,还是不能打动人。审美的确立,往往它会把个人的一些信息透出来,能体现你对生命的状态,你待人处世的一个状态,你的价值观、历史观……我认为这就是黄宾虹先生强调的‘民学’内美,而不是 ‘君学’的外表,这种内美的获得,我想要经过多方面的积淀,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得到的。”

  说起“传统”话题,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研室主任姜金军言简意赅:真正读懂了“传统”,自然会登上“当代”的高峰。他以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源》中的两段著名画论为例指出:“董其昌基于他的审美取舍,作‘文人画’和‘南北分宗’之说,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传承有序的绘画体系,也可以说描绘了中国绘画的一个‘大家庭’模式,在这个大家庭中,相互依存、借鉴,取长补短并加以拓展,共同架构着东方绘画艺术体系。在这个大家庭中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学习古法是最重要的前提,此“古法”即我们今天所谓之‘传统’,然‘古法’也好,‘传统’也罢,皆不仅仅指古代或古人的某种固有样式,而是指可以‘代祀绵远’的一种审美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姜金军同时强调,“尚古”并不等于就是复古或保守,推崇哪一种艺术形式与画家的艺术审美和趣味有关,而不是与时间的“老”与“新”有关,认为“老”的,“古”的就一定作顶礼膜拜之状。古典,传统,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在,更属于将来。传统与现代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传统是什么?是人类集体的美好记忆,是可以传承和发展的系统,它贯穿于中华民族、东方文化审美的精神主线。因此他再次重申:“真正读懂了‘传统’,自然会登上‘当代’的高峰。”

  军事科学院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军旅画家李项鸿的发言则开宗明义:“两岸艺术家聚在一起,本身就是同根同源,是一种文化认同,互相切磋,非常有意义。而中国画的发展,更应有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强。”

  李项鸿进一步阐释说:“为什么中国百余年来文化发展受西方艺术影响这么大?一方面,是中国文化汲取了西方文化有益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也使当下很多年轻人看不到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应该要清醒地回归到原有的中华传统脉络上,正所谓正本清源,走自己的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应该加以梳理,把优秀的发扬光大。”

  他还指出,中国画要继承传统,就必须在教育方面倡导多一些国学教育,传承到下一代年轻人,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这样才会孕育出只属于中华文化的艺术之花。“为何要强调中国文化的自信自强?其中有话语权的问题。百年来中国积贫积弱,受西方影响很大。如今,中华民族已经崛起,我相信,总有一天,用我们的艺术去影响西方。”

  以搭建两岸艺术家沟通交流平台为宗旨的“两岸艺术新天地”论坛,由人民网、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为指导单位,人民网书画研究院、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市黄浦区台胞台属联谊会、台湾东门美术馆联合主办,是国内首个由两岸艺术界共同搭建的交流平台。首届论坛于2012年10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大剧院画廊举办,第二届两岸艺术新天地论坛开幕式暨论坛于2013年9月5日至7日在台湾台南市东门美术馆举办,今年是第三届。

(责编:鲁婧、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