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艺术品收藏:没有藏家只有炒家吗

2014年12月05日15:54    来源:新闻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艺术品收藏:没有藏家只有炒家吗

  晨报记者 詹 皓

  “贵圈太乱”,此话放在很多领域都管用,艺术品收藏圈如今也摊上了这一称呼。一直以来收藏圈水太深、真伪难辨、误导丛生、藏家过于高调等诟病不绝于耳,一项好端端的高雅爱好如今频频被黑。

  陈丹青日前在谈到民国藏家孙佩苍的收藏时,直言如今没有藏家只有炒家。见证了上海拍卖业最辉煌年代的崇源拍卖公司老总季崇建,在回归学术研究之际也大胆放言,当今收藏界的心态已被金钱搅乱,无论从收藏水准还是思想境界上都无法同老上海的收藏家相提并论。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沪上业内人士的认同。

  乱象1:收藏有走势,只挑贵的买

  经历过多年艺术品拍卖的季崇建认为,如今虽有文化热潮,但很多从业者并不懂得文物收藏的思路、诀窍和品位,一些所谓“理论家”、“评估师”们,常常以十分肯定的口吻来谈论中国艺术品的走向。其实,艺术欣赏和收藏,凭的是知识、阅历和品位,哪有什么“走向趋势”。更有藏界富豪口出狂言“只买贵的”,让人笑话。

  上海第一代画廊业主、华氏画廊总经理华雨舟则表示,“很多藏家并不为市场所动,只看东西,不看价格;但也有一些所谓藏家,不具备收藏的眼光和学识,对藏品信心不够,市场价格一波动,他的信心也就跟着波动。后者是市场上的活跃分子,他们总是倒来倒去,所以现在拍卖市场上的生货(从未上过拍卖的作品)很少,大多是多次倒手的熟货。现在的拍卖公司、基金、信托产品很多,他们不是为了收藏,而是盈利,所以只以成绩论英雄,把艺术品当作投资品种在推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的话,问题就大了。日本最近拍卖了一位著名设计师的私人藏品,其中有村上隆与LV合作的作品,藏家以前5万元买的,这次拍到20多万元,为什么会有人买?因为这是艺术,又有概念,还有名家收藏的经历,对于买家来讲,是一种消费。”

  乱象2:概念满天飞,藏家跟风忙

  如今收藏界里概念满天飞,一季一个热点,藏家盲目跟风,买到的都是最热门的藏品,热门背后,则是资本的炒作和操控。华雨舟认为,最典型的就是内地某些地方的国画收藏圈,很多都是看作者的名头和行政职务来买,这些地方的国画销售很旺,但买的人完全不懂,跟着热点乱买,这都是没文化,再加上所谓的投资理念给害的。

  季崇建认为,收藏真正的乐趣不是升值而在于研究。虽然现在也常有收藏机构出书,但那只是“介绍商品”,不是研究。季崇建举例民国上海大收藏家吴曼公,他收藏了一把青铜戈,在包装盒里居然写满了他对青铜戈上铭文的考证,参考价值很高。民国收藏大家张葱玉,是第一个将书画鉴定理论化的人,将中国书画鉴定提升为一门学科。这些收藏家的学问,当今没有一个藏家可比。

  上海收藏鉴赏家协会副秘书长袁慧敏也推崇老一辈藏家的鉴赏能力,他们往往会对自己收藏的书画进行研究后,在藏品上面题跋,这些题跋,日后就成了收藏者的学术依据。他认为,现在人们常说没有漏可以捡了,但对于真正有足够知识储备的藏家来说,漏是捡不完的。

  乱象3:鉴定无门槛,证书随便开

  近年来,收藏界一直推崇藏品“真、精、新”的标准,在季崇建看来,这就是一种误导。他说,文物艺术品包含了艺术、历史、人文以及审美等多重价值,不能光以“真、精、新”来评判,否则中国各大石窟中流散出来的佛像石刻哪件没有磕碰?昭陵六骏更是碎片拼接而成,价值连城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是无法用市场价格高下去衡量的。文物欣赏本来是件雅事,而今却变得带有浓重的价格至上的功利色彩。

  袁慧敏认为,收藏圈的误导很多来自某些所谓专家以及鉴定机构,“电视上有些鉴宝节目,连东西真假都乱说,估价就更乱了。这些节目没有门槛,有些所谓专家连皮毛都不懂,影响又做得很大,老百姓不知道,虚火就这样点起来了。还有艺术品鉴定,好多地方搞鉴定活动,出钱就给你开证书,按估价的百分比收费,估得越高,收得越多。其实,社会上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真正权威的鉴定机构,国有博物馆最权威,但他们从不对社会上的藏品进行鉴定。还有所谓的仪器鉴定,文物艺术品的鉴定十分复杂,仪器设备最多对翡翠之类标准化的矿石鉴定有点用,对其他艺术品根本没用。所以我们对现在所谓‘权威机构’开的鉴定证书要小心。”

(责编:鲁婧、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