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情长(国画) 172×200厘米 陈治、武欣
9月26日,“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在天津美术馆拉开帷幕,荟萃全国的591件入选作品以及评委作品布满三层展厅。这些精品力作,凝结着广大中国画画家的心血,印证了他们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与追求,凝聚着他们美好的祝愿,是向新中国65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更是对5年来中国画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一次集中检阅。
面对新作迭出的展览作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表示:“过去总说我们的中国画展览千人一面,现在的中国画不断在艺术、观念和材料上创新,几乎没有一个人的画是相同的,这非常难得。”为此,刘大为盛赞,参展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在党中央文化发展战略方针指引下,广大美术家承担起“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的职责,充分展现出中国特色,展露出美术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觉和自信。
作品多反映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
全国美展是推精品、出人才的展示平台。本届展览的参展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5年来中国画的创作水平和发展现状,特别是一些风格化的探索性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之长,如在色彩、构成和新材料的运用上广为借鉴和吸纳,形成了异彩纷呈的面貌。参展作品通过对传统绘画精髓的深入挖掘和对时代精神的不断探索,展现出中国画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诸多变化和中国画创作健康发展的繁荣态势,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和视觉享受,实力派名家和青年学子各擅胜场,体现了中国画界后继力量的雄厚之势。
“我特别珍惜那些敢于表现我们中国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变化中的精神风貌和状态。比如这次展出的《儿女情长》,儿媳妇给母亲织毛衣的动作我印象特别深。”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表示,希望美术家们通过手中的画笔、作品反映这个社会。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参与了本届中国画展区的评选,作品给他的总体印象是:入选作品题材丰富,特别是描绘了新的事物,表现了不同的感受;时代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厚,风格多样,能够多层面地反映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同时聚焦时代的话题。“入选的作品既有名家力作,也有新人初露锋芒的作品。从作品看,整体水平也有提高,精心绘制的作品很多,多数布局手法很能放开手脚。”
要深化针对创作的研究和批评
在看到进步的同时,刘大为提出,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中国美术往前怎么走,中国画往前怎么走,值得我们思考。吴长江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即形式虽然多样,但是能够给大家留下印象的好作品不多。他希望能够不断地深化全国美展创作的研究和批评。“对各种冷嘲热讽的态度我是不赞成的,应该是批评、研究问题。中国人的事情中国人自己做,问题很多,但是我们要朝着好的方向去做。”
薛永年也认为,特别能打动人、出类拔萃的作品并不很多。“一个问题是写意精神的意象手段表现得不够,有一些作品画得很好,但说它们是国画就比较有争议,因为丢失了国画生命的因素。第二个问题是有些作品画得很逼真,但是提炼不够,有文字简繁体和诗歌押韵等问题,反映出画家的素养欠缺。问题之三,就是画家把尺寸用得太足,画得很满,有的还要把画分成组画或三联画等形式。问题之四就是一些花鸟画,有的画家画得很完美,但缺乏思考,希望花鸟画家以后把花鸟与生活相结合,多做一些构思,感触生活的多样化。”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也提出“有画法,没想法”的观点。“中国画现在敢不敢面对重大现实问题,这是衡量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但是现在看来是凤毛麟角。中国画有能力面对现实,但是当代的中国画创作为什么只看到现实好的一面,而不去思考有问题的一面呢?这种思考本身也是帮助社会进步的。”此外,还有好看不感人、手段单一等问题,“这次展览是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一个缩影,中国传统美学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我们学生在创作中省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思想。”
对于作品画得越来越大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华书画家杂志总编辑王镛说:“画的尺寸不是决定因素,画面结构才是决定因素。”为此,他希望刹住展览的大画风,使中国画有一个更大的、突破性的创新。(记者 冯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