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投资带给人们丰厚回报,古玩行当里花样百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造假也一直如影随形。有些仿制车间雇佣的甚至是小学都没毕业的孩子,磨出来的玉器连对称都谈不上……
老话说“神仙难断寸玉”,说的就是古玉鉴定的错综迷离、真假难辨。红山玉在民间素有“存世不足300件”的传说,这个说法虽然早就被古玉藏家辟谣,但在“物以稀为贵”的观念催化下,真假红山玉还是在民间大量存在。收藏古玉十多年的藏家胡先生告诉记者,红山玉赝品大量存在的原因在于红山玉质较朴实,造假材料易得,且红山玉器造型简单,造假、做旧难度较小,“关键就是成本低,便宜!”
胡先生有过一次“打眼”买假的经历,至今令他记忆犹新。五年前,胡先生在一家古玩店里“相中”了一只红山玉环,“当时感觉东西很开门,皮壳也很厚实”。5000元,胡先生把这只玉环“请”回了家。当晚,胡先生打算把玉环好好清理一下,以便仔细研究。“当时,玉环表面还有浮土,我想先浸泡一下,把它洗干净”。这一泡可不要紧,几个小时过去了,“浮土”还没洗掉。胡先生觉得奇怪,又拿出一支小牙刷想把“土”刷掉,“不论怎么刷,土就是刷不掉,我就上手想把土抠下来”。上手一抠,胡先生才发现,这哪是浮土啊,这“浮土”就是皮壳的一部分,“土和玉器的衔接处不是玉本身,而是一块胶,这‘皮壳’是被粘在玉环表面的。”胡先生细细研究了一遍,发现这只玉环玉质带着老“沁”,确实是红山老河磨玉料制作,只不过是“老玉新工”,是现代人雕琢而成的。而这种“老玉新工”的造假手段较为高明,真假难辨,经常使一些经验丰富的收藏者也“打眼”了。
一家专售古玉的古玩店主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辨别真假红山玉,他曾探访河南南阳和安徽蚌埠的假红山玉器作坊,最大的感触是“造假最大的漏洞在于收藏者普遍审美的眼光差。”“在这些仿古玉作坊里做工的,几乎都是小学都没有毕业的孩子。造假的师傅把古玉的样图往墙上一挂,就让孩子们照着仿制。”仿制的手段也非常简单、粗糙,染色时这些假红山玉器,时常要经历“煎烤焖炸”各种“折磨”,“用高压锅焖,用烤箱烤,这都是为了做旧。”然而,对于经验较为丰富的收藏者来说,这样的赝品是比较容易判断的。这位古玩店主告诉记者,宋代以前,中国非常崇拜神文化,对于祭祀所用的玉器抱有膜拜的态度,因而制作时是非常严谨的。新仿红山玉器,为求谋利,在仿制材料和人工上,都追求最低廉的成本,“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孩子磨制出的玉器,恐怕连对称都谈不上,怎么可能达到古人的审美呢?”
另有一些较为简便、易识的小“窍门”,胡先生告诉记者,在购买红山玉器时,他会将买回的玉器用开水冲泡,“如果‘灰皮’冲水两三次就不见了,那毫无疑问是‘假玉’。真的红山玉,皮壳被汗水、油渍浸润之后,‘灰皮’也会暂时消失,但环境恢复常态后,就又会自动出现了。”这是由于,假红山玉器的皮壳是由外及内做出的,而真红山玉的皮壳则是玉质内部结构变化的结果。
胡先生也提醒一些刚刚接触古玉的爱好者们,收藏古玉不要急于求成,“想花几百元,去赌几十万元的东西,不太现实。”对待喜欢的玉器不要用价格去衡量,要抱有研究的态度,“我收藏的红山玉中,有300元买到的,也有15万元买到的,保持求真、探究的态度,才能做到理性收藏。”
温差“老泥料”欺瞒顾客
“许多大师年事已高,这岁数还让他们坚持做壶,也不现实。”经营紫砂壶专卖店的毛老板向记者透露,近年来,紫砂“大师壶”热,这也让“代工大师壶”成了行里不是“秘密的秘密”。
“我相识的一位王姓紫砂工艺大师,每年只做18把壶,可世面上流通的他名下的紫砂壶有几百把。一位曹姓大师,连设计带制作,三个月能做出一把新壶就不错了,那他一年能出几把壶?”据透露,“代工大师壶”从做坯到刻绘都是由紫砂工艺大师们选择的技艺纯熟的“代工师傅”们完成的,“大师挑选‘代工师傅’制作好的‘生坯’,经过‘整口’,盖上自己的印章,一把‘代工大师壶’就完成了。”所谓“整口”,是指第一遍烧制后,对壶盖、壶口部分的修整,使成壶口盖严谨。
毛老板告诉记者,这种“代工大师壶”制作精良,质量其实与真正的“大师壶”相差无几。“紫砂壶最重要的是泥料,‘代工壶’所用的泥料基本是由大师亲自提供,这是最重要的质量保证。另外,大师们所选择的‘代工师傅’必然是四五十岁、手艺炉火纯青的匠人,谁也不愿砸了自家的招牌。因而,一把‘代工大师壶’与真正的‘大师壶’的差别,肉眼几乎难以鉴别。”
这种“代工”现象的产生,原因在于宜兴“大师”评定标准的严格,资深紫砂藏家张先生告诉记者,在宜兴聚集着大量无法参与评定的外地匠人,尤以河南、安徽两省最多,他们与大师之间的相互依附,正是“代工大师壶”现象的成因。另外,张先生对“代工大师壶”也持有自己的态度,“有些藏家很在意一把壶‘代工’与否,我认为强调这个意义不大。只要是质量同等、品相完好、大师认可的壶,即使是‘代工’,也是好壶。”
如果说“代工大师壶”尚有高规格的品质保证,那么一些真正假冒伪劣的紫砂壶在市面上却也是“卖之有道”。毛老板拿出了两只段泥茶盏的残片让记者观察,其中一只颜色为较鲜嫩的浅黄,另一只则颜色老成较深呈棕黄色。“如果我说,这只棕黄色的茶盏是老泥料,要比那只浅黄色的茶盏要价高,您信吗?”由于棕黄色的茶盏怎么看都比浅黄色的茶盏卖相“老成”,记者对这个提问表示相信。毛老板笑了,“其实,这两个半只茶盏是用一种泥料制作的。”毛老板双手一合,两个“半盏”合成了一只完成的茶盏。
原来,这本就是同一只茶盏的两个部分,不过在试验的过程中被打碎、分开,两者烧制的温度相差几十度,竟然成品的颜色相差甚远。毛老板告诉记者,许多不良商户,就是以这种手段欺瞒不太了解紫砂特性的顾客的,“他们会有‘这把壶是好壶,这把壶用的是老料,泥料我放了多少多少年了’的说辞,其实只不过是烧制温度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