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人民美术馆>>W>>吴子英
人民网>>书画>>正文

又见画苑出英才——吴子英

2014年07月02日15:03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广州青年画家吴子英先生的山水画集将付梓,嘱我为之作序。我自知对画艺外行,不敢妄言,他的好意却令我兴奋不已。

我同吴子英先生相识不久,读他的画也是最近的事,于人于画都还知之不深。但我同子英的父亲吴静山先生却是二、三十年的至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静山兄多次应邀来北京作画,经友人介绍同他相识。我对他的画品和人品都很赞赏,遂成为挚友相知。在多年的交往中,我知道静山除了自己刻苦用功,精心作画,不断提高,画艺益精,还同他的夫人一起尽心尽力,培养两位公子在书画方面传承继业,“望子成龙”之情溢于言表。子英、文兄弟历经磨砺,功到自我,果然不负父母及画界前辈厚望,事业有成。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画集,就是子英在画艺方面才情和功力的见证。

中国书画界历来推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意在笔先”之类艺术经验。

吴静山父子也深谙其中奥秘。吴子英学画作画遵画界前辈教诲,以古人为师,以天地为师。自幼习中国书画,并重点攻读临摹元四家、清四僧的经典之作,尤其主攻石涛的画风笔法。

故其山水画古意浓郁,笔墨苍润,运笔沉雄。他还注意以书法入画,泼墨积墨互补,笔法绵密,如春蚕吐丝,笔笔自如,充分吸收中国画传统之精髓,元神风采见于笔端。

子英画虽然还留有古时文人画的特点,但他师古而不泥古。他作为一个生气勃勃丝袜当代青年,善于感受时代潮流的外界事物的变化,尽量使自己的作品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我们从这本画集中可以看到,他的山水画,审美客体多是祖国的山川风物,但画幅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人文关怀和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有人说,子英的画既有文化品味,又适应市场需求,恐怕主要源于他在创作中注意到公众的审美趣味。

读子英先生这本画集,令我兴奋的是,吴静山父子两代画人皆奋发有为,各有成就,真是可喜可贺。中国书画界一向有父子皆成大器之传统。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兼善隶、草、止、行各体,被奉为“书圣”,其子王献之继其书风,卓尔成家,合称“二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不仅诗词清新雄放,书画也风格独具,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书法以行楷著称;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长诗文,善书法,史称“三苏”。同为“宋四家”之一、被宋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的米芾(米南宫),以书画名世,行草得王羲之笔意,又以用俊迈而成一家,其子米友仁继其画风,以泼墨画法,表现云烟掩映的山川景色,形成“米氏云山”世称“米派”。中国近当代画界,父子皆卓尔不群,成大器者,也不乏其人,传为佳话。今日中国书画界,吴静山父子崛起,体现了中国书画界一种可贵传统。我们期望,吴氏父子大胆创新,画艺益精,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读者将拭目以待。

“又见画苑出英才”,何不令人欣喜!!

缪俊杰

著名评论家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

2006年春节于北京

(责编:赫英海、董子龙)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