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中山王墓中曾出土古酒 深埋地下2300多年

2014年06月18日11:16    来源:燕赵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山王墓中曾出土古酒 深埋地下2300多年

  ■中山王铜方壶

  ■中山王墓出土的铜圆壶及酒液

  ■中山王铁足铜鼎

  ■中山王铜方壶铭文拓片(局部)

  中山王鼎:系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刻铭文469字,为战国时期刻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中山王墓出土古酒:酿造时间距今已2300多年,是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实物酒。

  □文/本报记者 牛珍涛 图/本报记者 郄磊 翻拍

  公元前316年,趁齐伐燕的机会,一举占领燕国几十座城池,甚至一度占领了燕下都的中山王 必然是意气风发的。两年后,年方30岁的他,站在那件新铸成的高63厘米、重28公斤的巨大酒壶前,一定是心潮起伏,因为,这是以战利品——“择燕吉金”铸就的,长达448字的铭文,记录下了那场以“千乘之国”对“万乘之国”的胜利。不过,他想不到,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了六年光景;他想不到,中山国将在自己故去后短短十几年间就遭灭顶之灾;他想不到,自己统领的如此强盛的国家,将在历史上只留下只言片语的记录,成为“谜”一样的国度;他更想不到,恰恰是这件酒壶以及自己墓中的其他陪葬物,令他拥有的中山国在2300多年后重新被后人认知!

  1099个铭文记载辉煌中山国

  中山三器是指中山国王 所作铜鼎与方壶,以及与二器同时出土的其子所作中山胤嗣圆壶。

  1977年出土的中山王鼎是出土的九件升鼎中的首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按照旧制,只有王才有资格使用九件升鼎,九鼎的发现,不仅反映证明了当时中山国的强大,也表明中山国已经接受中原的礼制。资料显示,在公元前323年,年仅21岁的 已经与韩、赵、魏、燕等几个万乘之国一起称王了。但专家研究发现,中山国出土的九鼎的形制成份同中原各国不尽相同,并非同时制成原配的一套,这说明身为当时的国君对于礼制执行得不太严格,另外,鼎一般作为礼器用于陈设牲肉,但中山王鼎却有烟火烧烤的痕迹,这也说明中山国在当时处于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期。

  中山王鼎系中山王十四年所铸,为铁足铜鼎。该鼎共刻铭77行,共计469字。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铭文字数为目前已出土的战国青铜器之最,仅次于西周时期的“毛公鼎”,铭文字体修长秀美,有悬针篆的风格。铭文详细记述了中山国讨伐燕国,开辟疆土的事件。

  1978年,在平山进行考古挖掘的人们把西库清理出来后,发现一件四面刻有铭文的铜方壶。清理后发现,上面清晰显示出“中山王”字样,被历史尘埃掩埋了2300年的中山国得以重见天日!中山王方壶高63厘米、重28公斤,方体,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它在造型上以八条雕龙为饰,且在盖上有四个龙形钮,在壶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条小龙,这些细节,为壶体增加了活泼气氛。壶的四腹壁上,以篆书刻下了448个铭文,字体纤细工整,装饰味道十足。铭文记载说,铜壶系酒器,为中山国王命令其相邦(相国)司马赒铸造。铭文也铭刻了攻燕夺城的战功,并特意记载了选择燕国优质铜,铸造铜壶,装酒用于祭天和祭祖。

  这两件青铜器铭文相似,主要赞颂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之事,并谴责燕王哙让位于燕相子之,叮嘱嗣王警惕此类事件在中山国发生。

  而中山胤嗣圆壶的发现亦十分重要,此物为中山王的嗣王为先王所作。壶体为短颈鼓腹,两侧有二铺首,圈足,有盖,盖上饰有三钮,通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182字。铭文内容是追颂先王中山王的一篇悼词,除歌颂先王的贤明外,还大加赞扬相邦司马赒的功劳。它的重要意义在于,铭文不仅记载了王 ,也记载了四位先王的庙号(文、武、桓、威),这些信息殊为难得,直接令后来的考古学家们将六代中山王系有机衔接了起来。

  中山三器之优美铭文,都是用比铁还要锋利的特殊工具镂刻的,但到底以何物铭刻,曾令我国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高英为之迷惑,但随着高老故去,至今成谜。

  中山国诸多青铜类文物的出土,证明了中山国的工匠们已经掌握了高难度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工匠们在制作一些复杂器物时采用最先进的分筑法、失蜡法等工艺进行加工。一些器物如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等,不仅具有中原工艺的特点,更兼具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或者说,当时中山国的文化交流呈开放式的状态,中原文化已经植根于宫廷与民间。

  通过出土的“中山三器”以及其他文物遗存,来解读战国中山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度,我们会发现,它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包容性:以游牧民族建国,在诸多“万乘强国”的夹缝中变强大,被灭国后再次兴起,并再次创造辉煌的文化……

  两壶留存2300年的美酒

  让时间回到让考古学者收获惊喜的1977年,在发掘中山王墓的过程中,在东、西两库,分别发现了一件扁铜壶和一件圆铜壶,壶口都有铜盖密封,封闭紧密,有工作人员晃了晃,感觉里面有液体。打开那件圆壶后,顿时,一阵酒香飘出,“酒!中山王喝的御酒!”有人惊呼。

  又一项震惊全国的重大发现问世:盛在圆壶中的酒液,只剩半壶,呈墨绿色,重3公斤;盛在扁壶中的酒液则多一些,约有七八成,重6.7公斤,呈浅翡翠绿色,清澈透明。

  其实,中山盛产酒,古已有传说,《搜神记》曾载:有个叫狄希的中山人,善酿酒,饮之,可醉千日。名士刘玄石嗜酒,登门求饮。狄希便给了他一杯酒。玄石一饮而尽回家后醉死过去。三年后,狄希和玄石的家人挖坟破棺,果然见玄石醒来。一醉千日,事虽夸张,却反映出古中山酿酒工艺精良,酒精度数要高于其他产地。所以,西晋左思在《魏都赋》中曾言:“醇酎中山,沉湎千日。”

  另外,在中山王墓出土的文物中,酒器所占比重不少,且体量硕大,这也印证了中山国出好酒的记载。

  为慎重起见,考古专家们把这两壶酒液送去北京。1978年10月,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对壶中的液体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这两种酒不含有酒石酸盐,故不是水果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非蒸馏酒,只是深埋地下2300多年,尽管密封完好,酒精也已挥发得只剩下万分之零点五。另外还含有乙醇、脂肪、醣等17种成分,此外,还含有铜、铅、锡、银、镁、铝、锰等多种金属离子,这些可能是酒呈绿色的原因。但是,同时出土的其他密封铜壶,有盛水的,颜色却并非绿色的,这一点,让人不解。

  这两壶出土于中山王墓中的古酒,目前属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如此古老的实物酒。它不仅为研究中国酿酒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并与盛酒器相结合,也为研究当时的用酒制度提供了宝贵材料。

  其实,当年把自己攻燕的战功铭刻于首鼎、方壶的王 不知道,正是他标榜的攻燕的“战果”,树立了燕国这一北方新的死敌,再加以南方有世仇的赵武灵王已经开始了针对中山的“胡服骑射”改革,外患凸显;而中山王宠信奸臣,终日饮酒寻欢,修宫殿、建陵墓,大兴荒靡之风,致使“战士怠于行阵”、“农夫惰于田”,内忧连连。其国,已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至公元前299年,赵国攻占灵寿,初,以胜为中山的傀儡国王,至公元前296年,中山国再度覆灭。

  网友留言摘录

  ●我曾去过中山王陵,那地方看着就有王者之风,有山有水的,中山王会选地方。 ——努力的过河小卒

  ●两千多年前咱们国家就有地图了,想想都震撼,周末带孩子去省博看看去,让他也感受感受文化的力量。 ——蝶蝶不绣

  ●我去看过中山国的展览,给我最深印象的山型器,太大了,中山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神秘国度? ——跳跳糖豆

(责编:鲁婧、张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