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塞尔的前身是创办于2008年的“艺术香港”,适逢2007年由前瑞士巴塞尔主席皮埃尔·于贝尔联合意大利博洛尼亚展览集团在上海创办的“上海当代国际艺术展”组织方内讧,并且艺博会没有独立批文必须挂靠官方的“上海艺博会”的先天不足,加之中国内地在艺术品的海关关税和交易税方面始终不愿减免放开,所以曾经一亮相就一鸣惊人并勇夺亚洲最佳艺博会的“上海当代”几年内就衰落了下去,而在“上海当代”之前亚洲做得最好的艺博会是韩国首尔的KIAF。香港正是抓住了这几个难得的机遇迅速上位。
今年我算是专程去看看“艺术香港”变身“香港艺术巴塞尔”之后有什么新状态。几天的观展我在微信上“吐槽”了四天,其实并非对于展会本身有多少不满,无非是采用一种调侃八卦的方式娱人娱己罢了。
巴塞尔的加入令香港艺博会更具号召力,像高古轩、白立方等欧美顶级大牌画廊的加入无疑会令香港巴塞尔成为亚洲艺博会竞赛中当仁不让的第一。他们也都是瞄着中国和东南亚的土豪藏家来的,带了不少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美元的大师经典名作,但这些大牌画廊明显高估了土豪们的购买力,并且现场询价的感觉是报价也偏高。一些比较前卫的大牌欧美画廊展示的观念性作品较多,他们忽略了亚洲尤其是中国在审美教育及收藏趣味特别是在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上与欧美前沿国家的如同鸿沟般的差距,他们带来了很多重要艺术家的观念作品,但在中国藏家眼里无异于一些莫名其妙的垃圾,受到追捧的往往只是他们熟悉的赵无极、朱德群或少数最有名的现代主义大师,再就是相对容易接受和容易看得懂的绘画作品,很多极简主义的作品、概念艺术架上作品甚至一些“坏画”基本乏人问津。而为了争取中国大陆的藏家,比例越来越大的国内画廊参展名单,越来越多欧美画廊为了迎合国内藏家而代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销售更是令香港的艺博会趣味趋于两极分化,是好是坏拭目以待。原来辛苦创立“艺术香港”的总监马格纳斯,尽管仍然在位,但明显感觉到无法像以前那样独自掌控了,宣传方面好像也在弱化他的作用,也在不断地突出瑞士那边的总监和班底。这个艺博会再也不是一个亚洲自己创办的国际顶级艺博会,而不过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在全球艺博会竞争中向亚洲扩张的一步棋而已。而且听说“迪拜巴塞尔”也已经列入了他们的日程。
这一届的藏家专场人气并不如想象中的旺,记得第五届“艺术香港”开幕时,藏家专场摩肩接踵,基本没办法完整地看完一件作品,也许巴塞尔的介入让香港的艺博会与迈阿密和瑞士巴塞尔之间的差异缩小反而无法激发藏家亲临的动力,尤其是欧洲的藏家大约认为有什么必要在6月份的瑞士巴塞尔之前再跑到香港看画廊名单和结构都差不多的另一个巴塞尔呢?香港艺博会的未来仍有待于时间的检验,能否真正地在全球艺博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还是要看特色的与不可替代性的建立与打造。
我想,如果2007年的“上海当代”能够一届比一届更好地办下去,“艺术香港”就不会有后来的机会,中国政府的管理政策与关税政策如果能够适时地调整放开,那么亚洲第一艺术市场平台今天可能就会是中国的上海。如果亚洲的财团先瑞士巴塞尔一步,注资“艺术香港”,那么亚洲就有了一个自己的顶级艺博会品牌,如果做得越来越好未来也可以全球扩张,至少偌大个亚洲可以成为自己的舞台,而如今,香港艺术巴塞尔做得再好也不过是为欧洲老牌艺术家族打工而已。其背后是源源不断的几千亿甚至上万亿量级的艺术消费市场。这就是真正的文化竞争和国家软实力竞争,而在这方面,中国甚至整个亚洲与欧美老牌帝国主义相比都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梁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