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梁文博
人民网>>书画>>正文

梁文博:饮水思源写深情

2014年05月26日15:55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梁文博,1956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多次获奖,并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7年获“中国画坛百位杰出画家”称号,其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大展”、“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和“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等画展。出版有《当代中国画精品集——梁文博》、《百杰画家梁文博作品精选》等多种画册。全国政协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山东十画家之一。

梁文博是在中国画画坛上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家,他以一种温馨而亲切的感情,轻淡地、柔和地、自然地笔触描述着平常而朴素的生活,作品抒情而又朴实,被誉为极具发展前途的中青年艺术家。在此次“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梁文博将创作完成《沂蒙六姐妹》这个选题,对此选题他有怎样的理解,对人物画创作他又有怎样的独到见解?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怎样才能与时代相结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著名人物画家梁文博。

记者:您对“沂蒙六姐妹”这个选题有怎样的了解?

梁文博: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事迹在沂蒙老区可谓是家喻户晓,她们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来的一个女英雄群体,这六姐妹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姬贞兰、公方莲。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淮海战役以及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就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近万件,做军鞋500多双等等,此外她们还为战士唱歌,鼓舞士气。

记者:“沂蒙六姐妹”要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梁文博: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文章,报道她们的模范事迹,并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建国后,六姐妹继续延续对子弟兵的深情,她们把精心缝制的鞋垫送到战士们手中、矢志不渝地拥军,又谱写新时期继续为党、为国家作出新贡献的美丽篇章。迟浩田上将高度评价“沂蒙六姐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她们挥然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永不忘”。2009年王坪导演将“沂蒙六姐妹”的事迹搬上了银幕,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沂蒙六姐妹”和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积极支前的光辉形象。在这次“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希望通过我的画笔继续弘扬六姐妹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记者:与动态的影视作品相比较,要选择一个画面来表达这样的革命精神难度在哪里?

梁文博:影视作品它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事件叙述,同时还伴有音乐等辅助措施,能够让观众全面地感受作品。历史人物画需要艺术家在一个画面中,通过人物精神气质的塑造来反映一种民族精神,而不是简单 “八股式”的平铺罗列和机械的照片摹写,人物和人物之间要有关联,要缜密构思,严谨构图,画面要讲究艺术性,讲究审美。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曾说过“绘画不分中西,人物最难。”虽然我们身处在一个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可以多元共存的时代,中国画创作更趋向私人化、抒写性,但并不表示艺术家的创作就可以完全脱离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更不代表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标准就不复存在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能够让广大受众得到审美愉悦和精神洗礼。

记者:历史画创作怎样才能与时代相结合?

梁文博:潘天寿先生说,绘画是养眼的,音乐是养耳的,两者一起是养心的,养性情的。中国人物画在唐代曾达到相当高度,以后就逐渐衰落了,继而兴起的是以追求养生为主的山水花鸟画,但是确切的说人物画与社会的关联性更大一些,因此人物画家也被誉为主旋律的高歌者,任重而道远。中国革命的意义是向上的、积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段历史很快也会被翻过去,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和义务将这段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表达出来。

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相隔久远,给予我们的遐想空间更加宽阔,但对历史画题材的选择并非是与当下生活脱节的,必须要考虑到作品的现实针对性,从生活中发现美、观察美、表现美、创造美。“师造化、得心源”是艺术创作的真谛。贴近生活可以让我们保持敏锐的生活触角,从而创作出真正能够打动人的作品。如今,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下,生活更丰富,艺术家们的思路也应该更开阔,作品要以形象说话,要有感染力。作为艺术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巧还要有思想的深度和生活的深度。

记者:如何在人物画创作中摆脱千篇一律,显示出自己的风格?

梁文博:中国人物画要有新的发展,一定要充分发挥笔墨的表现力,把现代审美意识与传统技法相结合,把对人物塑造与画面整体设计相结合。在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意境中,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画家要正确认识自己是很难的,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和避开短处,是大有学问的。先辈艺术家的成功经验,都是根据亲身经历和体验,找到艺术创新的突破口。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只有静下心来,认真思索,沉到生活中去,努力实践,艺术创作上才有可能向前再走一步。

记者:现在社会的技术水平发展很快,技术和艺术能否同步呢?

梁文博:技术发展和时代有着必然的联系,现在绘画材料很丰富,表现技法很多,应该说作品的技术含量比过去提高了。但是有不少作品的精神含量并没有相应提高。我们现在欣赏八大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其内在的精神寓意,这一点应该归结到智商和情商的关系中来,作为艺术家,情商更关键一些,情商虽与个人的天赋有关系但也需要培养,要多读书,多在艺术的圈子里“泡”。“人无僻则无味”,搞艺术需要一种痴迷。而现在艺术圈里有些人不是痴迷绘画,却痴迷于“大师”的头号,搞点潮流搞点怪异,让别人注意,然后大家一称呼他“大师”,就得意洋洋了,这样的人在艺术上不会有很高的成就。真正痴迷艺术的人不会注重这些所谓的头衔,他们很单纯,很可爱,很有味道,往往这样的人才会成功。

(傅晓燕)

(责编:隋晓霖(实习生)、董子龙)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