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过很多藏家,大约可以把藏家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收藏世家,家底雄厚,代际传承,拥有真正的好东西;二类是货币买家,他们手中握有相当的财富,遇到心仪的物件,在拍卖场上一掷千金,十分霸气;三类是捡漏专家,他们懂行、眼毒,但资财有限,往往以藏养藏,讲究“一击即中”。这三类人,或有家学,或有财富,或有知识,甚至彼此交织,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了较高层次的藏家群体。剩下的第四类,可以称之为当代藏家。他们是一群附庸风雅的爱好者,从本质上说对古董、字画还缺乏最根本的认识,他们支撑、维系着古董市场的日常交易。
收藏实为雅事,但不得不慎。随着古董字画价格飞涨,巨额的利润已然催生出整条造假产业链,加之众多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新一代赝品层出不穷。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调侃之语,“专家不如行家,行家不如玩家,玩家不如仿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加上造假者、鉴定者和个别媒体沆瀣一气,使得鉴别真伪成为一件十分令人头疼的事情。小藏小损,大藏大损,直至倾家荡产也是很常有的事儿。
我就见过某地一位企业家号称收藏了高达10亿元的艺术品,因为收藏占用了大量资金,公司落个关门大吉的下场。破产清算时,当地法院请我们去给这批艺术品估值,结果呢,我们就是铆足了劲往高估,也就不到500万。更为吊诡的是,即使买了假货,藏家也得死命忍着,因为一旦露馅,鸡飞蛋打,连本钱都赔光了。相对高明的策略是隐忍坚持,表面上装出一副高深莫测、兴高采烈的样子,实则暗度陈仓,要找到一个比自己“傻”的“好心人”适时出货,转嫁损失。 虽说辨假也是收藏的乐趣之一,但收藏始终以真品为尊。假货盛行,相关分析、报道很多,这里无需置喙。可以说,低廉的制假成本,高额的利润,根绝无从谈起,一味地嘲讽、咒骂现行法规或者归咎于人性贪婪、心态浮躁,直至上升到道德层面,这般的牢骚满腹,对于改善现状能有什么实际帮助?为什么国外古董市场相对干净?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大家平心静气,理性分析,建言献策,为净化市场,推进收藏事业做些实事,方为正道。
孔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