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作品 鉴别
从来不用盒装墨汁和宿墨 用纸、题款与印章都很讲究
成都商报:随着徐悲鸿作品价格在市场上的迅猛攀升,赝品泛滥,您如何看待?在您看来,鉴别悲鸿先生作品的真伪,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廖静文:我认为,赝品如同学术抄袭,是不道德的。买卖赝品都是逐利之徒的行为,是缺乏责任感、品格庸俗的做法。关于悲鸿作品的真伪,我能下一些结论,是因为悲鸿作品中许多特有的印记已经融入我的骨血里了,我能注意到,想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在这方面具有鉴别力,主要还是因为我的人生和悲鸿、和悲鸿的许多作品,有任何人无从替代的交集。
悲鸿从来不用现成的盒装墨汁和宿墨,每次画画前,都是用上好的墨块,我帮他研磨出来的。盒装的墨汁与现磨出来的相比,两者成色、质量相差甚远,所以如果看到用墨汁画出来的画,那就不是他的作品。那个时代很艰苦,悲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非常讲究用纸的。有时候条件实在不好,他便选择在皮纸或高丽纸上作画,这是其他画家很少用的。
悲鸿的题款和印章也是很讲究的,一般他不喜欢在画上题太多的字。而且题款都在画的最边上,丰富画面,但不会破坏画面。由于现在假冒印章的技术太高了,近乎天衣无缝,做出跟他一样的印章是很容易的,所以从印章上已经不容易辨别出来。
成都商报:徐悲鸿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一些习惯和爱好,他画画的过程是怎样的?
廖静文:悲鸿以画马闻名于世,在他20岁时,当时岭南派名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主持上海审美书馆,看到他的马,发出了“古之韩干,无以过也”的感叹,并将它由该馆出版。悲鸿一生非常勤奋,所作马的速写即不下千幅,心摹手追,对于马的形象已了然于胸,但他画的马能卓然而立、超拔于世,还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精研其结构”。他受益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严格的教学训练。那所学校的解剖课由世界最著名的动物学家任教。这使他对于马、狮等动物的每根骨头、每块肌肉的形态以及伸缩变化的规律有了精深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能够敏锐地捕捉住它们瞬间即逝的优美动态,并知道如何去进行强调和夸张。
其二是“细审其神情”。这一突破点产生于1940年他的印度之行。当时印度有众多的土邦,而邦主们都有声色犬马之好。他们的好马稍过最佳年龄便被卖到市集之上。悲鸿因此得以乘好马,长途跋涉,直至克什米尔、大吉岭等地。终日与马相处使他对马的喜怒哀乐观察入微,从而创造出独特、动人的艺术形象。
悲鸿印度之行后所作的马,综合了良马的优越之处。它的主要骨骼突出、肌肉富有表情,鼻孔大,胸肌发达,传达出自由奔腾的美感。悲鸿画马,在四肢上尤其倾注了巨大心血,膝、踝关节的塑造坚实、充分,哪怕是勾勒蹄子轮廓的一根线条,都同时表达出体积、质感与空间。最后,还以迅疾之势,用浓墨和焦墨绘出鬃、尾的飞舞之状,并以白粉施于鼻梁骨之最高处,拉开黑白对比,以收画龙点睛之效。
悲鸿笔下的马腿比其他画家所画的都要长,但观者会感到夸张得恰到好处。一看便知是驰骋征战,不受羁绊的骏马。它形神兼备,生机勃勃,是马的形象在国画传统中的现代升华。
悲鸿还有一类短缩透视的奔马,创作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骏马昂首挺胸,提起前蹄,像要腾空而去,鼻孔、膝盖、胸大肌朝向观众,马尾则向画面深处飘去。《山河百战归民主》就是这种正面疾驰的代表作。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