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方罍引发藏市青铜热 专家泼冷水:变现难【7】

2014年03月25日16:30    来源:三湘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方罍引发藏市青铜热 专家泼冷水:假货多变现难

  2

  青铜收藏·揭秘

  高科技辅助,赝品猖獗

  导致青铜器收藏遭遇尴尬的另一因素,是赝品泛滥。

  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复制和仿造由来已久,自北宋、元、明、清、民国,直至今日,可以说从未间断。黄念曾告诉记者,“造假手段包括重新铸造、拼接、假锈伪装以及伪造青铜器铭文、纹饰等。现在赝品制作越来越难以辨别,造型按照真品图录仿制,以雕塑手法作模,在着色做旧之前,造假者会仔细观察研究图录中真品颜色的细微变化,一层层着色,直到完全逼真地呈现出真品的状态为止。”

  湖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鲁敬平认为青铜器藏家鉴赏能力普遍不高,他们无心做知识储备,只追求投资收益,从而导致了赝品的大量涌现。

  铜锈移植造假几可乱真

  说到青铜器造假,湖南省青铜器鉴定领域的一位专家向记者说起了他的亲身经历。

  “有一次,我和两位同行对一件青铜器做鉴定工作。第一个完成鉴定的同行认为东西是真品,理由是器型和年代的纹饰特征非常清晰。另一位同行在用放大镜仔细端详以后也做出了真品的判断,他认为器物的包浆堪称完美。我仔细观察了很长时间,从器型、纹饰和重量方面来看,这件青铜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对包浆却产生了疑问。从其纹饰上的铜锈仔细观察,可以看出纹饰处包浆色差的细微变化,我认定其锈斑是从其他老铜器锈斑上移植的,这是一件老胎后加工的铜器!”

  他感叹,这件青铜器上口的破损之处是由其他老铜器的材料加以修补,再经过添加纹饰,铸造、镶嵌、打磨、铜锈移植,这种老胎后加工的工艺可谓登峰造极,欺骗性极高。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鲁婧、张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