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人民美术馆>>L>>李学兵
人民网>>书画>>正文

书道如人,文道自彰—我与《李一楮墨编》

2014年03月18日10:43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初识李一是只闻其名,那是在1995年《美术观察》创刊号上有署名为李一的《后学热与九十年代美术走向》一文,我认真研读了几遍,发现文章写得不仅晓畅,而且逻辑性强,分析得丝丝入扣,鞭辟入里。后来偶然得到《走向何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绘画》一书,注意到作者又是李一,知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再后来我编《中西美术批评比较》,就书中有关画论的几个问题曾打电话请教,李一总能心平气和地耐心解释。其渊博的学识、谦和的态度使我至今难以忘怀。及至编《李一楮墨编》,数次往返京师,终得以谋面。交往不长,但情投意合,遂成为挚友,也对李一的人品与艺品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李一长期担任《美术观察》副主编之职,编务的繁忙、为他人做嫁衣的劳顿使他无暇顾及自己的书法创作,“特别是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工作以来,用于书法创作的时间越来越少,不仅很少参加书法展览,甚至逐渐淡出了书法创作的圈子”(李一语)。难怪《李一楮墨编》问世后,美术界的朋友都惊叹道:李一还会写毛笔字?其实李一在书法上的确下过一番苦功。他幼承家学,其曾祖父、祖父均擅书法,又深受母亲启蒙,发端于柳体、颜体,且能转益多师,师从山东书法名家蒋维菘先生,从北魏《张黑女》和隋《龙藏寺》碑入手筑基,遂一发而不可收,直入中国书法艺术之堂奥。大学时期,其书法作品即获“全国大学生首届书法竞赛”三等奖。历经笔精墨妙心更苦的研习和不断探索反复更新的努力,他终成于章草,且自成一格。其章草入选了“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同龄人,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赞誉。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赞叹“李一书法取经甚高,出入两汉简椟、追踪六朝具佳者,可在陆机《平复》章今草书转化之间”。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刘纲纪称李一的作品“很有书卷气”。清华大学教授王乃壮则说他的章草“渗入现代意识,既见功力,又有新意,不失为难得一见的好书法”。也许是想借“形而下之器,寄形而上之道”的缘故,李一最终把主攻方向锁定在美术理论研究领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李一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个媒体和书刊杂志上,近年来,李一组织了很多学术评论工作,其社会影响和对学术的推动作用,大家有目共睹,深得同仁们的称道。其严谨求实的文风,刻苦勤奋的治学精神、勤于书法创作的实践及谦逊的为人均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理论研究的艰辛与工作的忙碌丝毫未能减损他对书法的嗜好,只要一有空隙,他就笔不离手,默默耕耘,伏案劳形,通宵达旦,常常是不得胜趣不罢休,不工不以示人,他倘佯在书山墨海中,游刃于艺术的世界里,把满腔热情和对人生的感怀、世事的洞察诉诸笔端,他用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体察着社会,品味着—生,诠释着自己。陈绶祥先生对李一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评价:“李一近年深究学理,且难免《美术观察》副主编俗务缠身,难以全力于书,只能忙里偷闲,融书于常,反使书道如人,文道自彰。故而其所抄画论,所撰文稿,所写日记,均成书之履迹,大有情真意切,道法自然之妙。李一章草堂正中见古朴,亦不乏跌宕;小楷则纯正中见文雅,亦有活脱之气。敦厚如人,平朴踏实。其字里行间,思情事理油然而生,学养文气不时而现。”由此可见李一的书道与文道。

这也恰恰暗合了我在编辑出版《李一楮墨编》(以下简称《楮墨编》)过程中的发现,就发现这本书法集和其他的书法集有着迥然相异的区分。这不仅因为书里书外透露着文气与雅致,更由于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与真诚。先不说那些严格意义的书法创作,单看一些为搞理论研究而抄写的画论、书论,虽是蝇头小楷,但皆字正笔圆,清秀文雅,而那些给亲友的信函、日记等更是情真意切,特别是《母亲去世十五周年有感》一件李一把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寄于笔端,整幅字写得如泣如诉,荡气回肠,催人泪下。书中母亲告戒儿子要“立身挺脊梁”的处世之道和儿子的“而今读书千百卷,不及老母话语长”之句,把母亲的谆谆教诲和眷眷爱心及儿子思念母亲的倦倦真情展现于纸素之上,而《岳阳楼记》《石涛画语录?尊受章》、《论语句》等作品则放而不失之狂,细而不失之拘,神贯气运,浑然一体。《文明其精神》《天地有大美》《明月隐高树》《寄南洋朱飞跃》《汕头即景》等作品深得草书体势之精华,其结构疏密有致,点画轻重相宜,行笔缓急有序,其馀作品如《心中物象》、《神思静观》、《论语摘句》等,信手一挥,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脉相属,其笔法气韵皆显现生动之势而使观者悦情得趣。

清人刘熙载云:“写字者,写志也,书者,书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遍观《楮墨编》,它“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作者的书法创作水平, 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丈化人、书法家的生命步履与艺术行迹”(梅墨生语)。探寻李一的艺术轨迹,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美德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人们的治学治艺风范对他的深厚滋养。正是这种滋养,成就了李一现在的书道与文道——“有着北方人的厚重、敦实,也掺以圆浑、转折处显示出他的风神”(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语)。这也使李一愈发关注对当代美术学人的研究。新世纪伊始,在“世纪回眸——20世纪中国美术理论研讨会上”,李一撰文并大声疾呼《要加强对20世纪美术学人的研究》,此前他早已在《美术观察》杂志上辟出“学人档案”专栏,对王朝闻、金唯诺、吴甲丰、王伯敏、王学仲、李春、平野、邓白、陈兆复、王玉池、杨辛、吴山、程至的、田自秉等学人的治学之道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介绍,这一举措,无疑具有很强的美术史意义,必将给后人留下一份份珍贵丰富和极有价值的个案研究。

翻阅《楮墨编》,我们可以体验和感悟到李一的良苦用心与勤奋,他那“曾写废纸三千卷,不过业馀一书家”的自谦,他那“一直忙着为别人做嫁衣裳,至于自己该穿什么衣裳,则很少在意”的无奈,恰恰映衬了他那质朴纯净的心灵世界。他一心扑在杂志上,他的办公桌上总是书稿如山,读者来信可谓车载斗量,他对每一位读者来信来稿均认真回复。在给王学仲先生的回信中他表示要“把推介名家名作作为办刊之职责”。并王学仲先生“绘画为书法所掩,理应绍介,送样书几本,反转片即奉还”,云云。从中可窥见其工作的细致与认真。他心境宽厚平和,待人真诚,淡泊自持,躬身笔砚,赢得了圈内人士的一致赞誉。清人沈宗骞言“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我们欣赏李一的书作,也就对其人品和艺品有了清晰的认识。

李一不知疲倦地为我们构筑了一个雅趣甚足、逸趣甚浓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他播撒着净化人们心灵的化雨春风。欣赏其作,可以使人们“脱去胸中尘浊”,进入一种心无挂碍之态,达到一种物我两忘之境。

近期,李一频频举办个展,年逾九十的王朝闻老还给其题辞:“李一聆书道,萌芽在齐鲁。新作展故里,悟道求新雨。”体现了老一辈美术学人对李一的关怀与期盼。

李一正值壮年,依他的博学勤奋与笃实,相信他会在书法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领域走得更远。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这就是李一。

冀少峰 河北美术出版社社长助理 《李一楮墨编》责任编辑

(责编:刘日(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