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马未都:瓷纹反射时代信息【6】

2014年02月25日09:50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马未都:瓷纹反射时代信息(组图)

明成化斗彩海象纹天字罐在观复博物馆首次被展出。

明成化斗彩海象纹天字罐在观复博物馆首次被展出。

  明初人物纹消失六十年

  在探究瓷器的过程中,马未都有不少新发现。如元代瓷器盛行的人物纹,在明初将近60年的时间里消失了,直到宣德年间才再度出现人物纹。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几乎是被世人一直忽略的问题。马未都开始了自己的探寻:为何在朱元璋拿下江山后瓷器上反而没人物纹了。

  马未都指出,元朝末年元青花上表现了较多的谋略题材,追韩信、鬼谷子下山、三顾茅庐等,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急需这样的智慧。但等朱元璋拿下江山后,则下了政令。类似洪武二年,朝廷就颁布法令,禁止优人应试,“当时管理舆论很严,导致那时都不准演戏。而反映到瓷器烧造上,工艺师们为了避嫌,不画人物。因为画人物肯定出事,画花鸟、画草则问题不大。”

  此外,马未都还留意到,宣德朝人物纹的题材有庭园仕女、仙女、婴戏等,“有趣的是,宣德瓷器上的人物女性多于男性。根据可查的资料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总共只有3件瓷器画了男性。”马未都猜测人物纹对女性题材的青睐,可能是宣德皇帝好色的一个佐证,但也未可知。

  马未都指出,观复博物馆此次展出的一件清康熙青花盘,是罕见的基督教题材瓷器,画面绘制的则是《新约·马太福音》中耶稣受洗的情节,大英博物馆藏有同类作品。

  ■ 龙纹案例

  宋龙务实元龙凶猛

  瓷器纹饰中隐藏着诸多社会含义,读懂中国陶瓷史,也就读懂中国工艺品史,也就读懂中华文明史。

  马未都指出,在陶瓷文明的进程中,龙一直伴随而生。历朝历代的龙都肩负着理想的使命,发出了体现时代个性的声音。

  最初,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的龙纹陶盆,到隋唐时期典型的双龙柄瓷壶,龙纹逐渐丰满了自己的形象,包含的内容越来越详实。晚唐五代时期的龙纹有上佳表现,最终在陶瓷纹饰上占有一席之地。

  宋代是一个务实的时代,瓷器上的龙纹数量较少,反映了宋人的慎重。受汉文化影响的辽金,龙纹亦表现得十分具体。元朝的龙似乎又回到唐朝风格,不过与唐龙相比,元龙在其灵动上多了一分凶猛。马未都称,元代龙纹形象已形成大致的规律是:细颈小头,蟒身鱼鳞,利爪长鬣,四肢发达,较之宋龙明显瘦身,态势强劲凶猛,具有杀伤力,这点与元朝国势吻合。

  明清时期,龙纹则开始随着朝代更迭而各具特征。

  洪武之龙角软无鬣,圆脸猫睛;永乐、宣德之龙形象生猛,四肢强健;龙首饱满,鬣毛冲天;成化、弘治之龙形象渐趋俊美;正德一朝独有翼龙形象;嘉靖、万历之龙身躯拧动,四肢夸张如舞蹈;崇祯之龙毛发细弱,老态龙钟。

  入清后,顺治朝一龙三现,半遮半掩;康熙之龙额头高起,长须短鬣,四肢有力,形象强悍。雍正、乾隆之龙体态肥硕,角光鬣齐,五爪精美,一派盛世景象;嘉庆之后的龙纹日趋温和,毫无杀伤力。

上一页
(责编:张卉、赫英海)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