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艺术品市场“开春解难题”【2】

2013年艺术品市场拍卖难题悬而未决 马年春拍大戏又将登场

2014年02月20日09:15    来源:深圳商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艺术品市场“开春解难题”

  《功甫帖》真伪之辩

  真假该由谁定论

  2013年艺术品市场最为轰动的重大事件非《功甫帖》“真伪之辩”莫属。2013年9月,收藏家刘益谦从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822.9万美元(约合5037万元人民币)成交价竞得苏轼的《功甫帖》。12月中旬,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3位研究员表示经过鉴定与考证,这件《功甫帖》是“双钩廓填”的伪本。随后刘益谦三次发表声明坚持立场,上博三位研究员也发布对《功甫帖》的研究报告。2014年1月13日,苏富比发布正式报告称,《功甫帖》是苏轼真迹。而据刘益谦最新的声明,2月18日下午他携带《功甫帖》在北京四季酒店与媒体见面。现场以高倍扫描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功甫帖》进行全面“体检”的同时,还公布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谈及艺术品真假由谁定论的问题,上海知名藏家冯飞龙表示,艺术品之真伪当是由敢承担金钱责任的人来定论,“当然,炒作者自己或拍卖行都不能作为可信的责任者,因为东西本身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好比办案法官,涉及自己人的案件都要回避,自己人总说自己的东西是好的。”冯飞龙说:“我认为,应该成立第三方鉴定机构,这个机构收费百分之十,有问题全部由这机构买单,如不敢承担这个责任的专家也好,行家也好,抑或完全可以确定是不懂装懂的假专家,一个也不能听他们的。如果有这样敢于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或机构才是值得信任的权威,而且这样的人还可以控制价格的不合理炒作,由于要负责客人退货,这种需要买单的后果就迫使鉴定机构对有些真东西的拍卖成交价有限制。因为艺术品都应该有个合理的价格,无限炒高价格也是失去收藏合理性了。这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冯飞龙认为,学术进入市场,其实很不科学。他说:“因为学术历来就是有争论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知对学术的结论都不一样。谁对谁错从学术上是无法分清的。但是,艺术品市场说穿了是一个‘给骗子变戏法’的舞台,专门骗那些贪婪的土豪之钱。由于土豪存在两种心理上的因素:一是想通过艺术品快速赚取更多的钱,产生投机行为。二是土豪根本不懂艺术,但要附庸风雅,粉饰自身的品位,于是那些对艺术品本身一知半解的商人,开始设局在艺术品市场的拍卖公司等舞台,大肆炒作,以年年涨幅很大的诱惑,投下诱饵钓大鱼。”

  “为什么说是不懂艺术的人在操纵这个市场呢?有句老话是,无知者无畏。因为不懂,所以胆子就大,反之因为精通艺术品就不敢造次,知道艺术品有艺术史上的地位,不能本末倒置,不可能弄一把现代的紫砂壸卖得比商周的青铜壶还贵,这种违背常识的事情对于一个熟知艺术的人是做不出来的。”冯飞龙说。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鲁婧、赫英海)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