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艺术与地产的“联姻”继续升级,成为热点话题。有专家认为,资本“大鳄”的进场或让艺术品市场行情进一步两极分化,甚至决定今后的走向。
艺术与地产尚处“初恋阶段”
“艺术地产无论是单元化还是多元化,都是随着房地产商业化产生的。两者结合最直接的目的是提升房地产的附加值,有助于地产的销售,又可以把成本计算到建筑成本中。”广州某拍卖公司总经理彭国杰认为,艺术地产理论上对于市场是好事,但是艺术注定是处于从属地位,服务于地产,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北京保利当年购买了兽首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司一夕变得家喻户晓,而每逢新开盘就展出兽首,提振了民族士气,为楼盘和企业加了不少分,品牌的美誉度也直线上升,成为一线品牌。
但是,他观察到,目前广州艺术与地产结合比较常见的手法是开发商在房地产中摆放艺术品或设立艺术馆,有的是跟艺术家合作,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室,以提高楼盘的档次,也有的把艺术元素融入楼盘的设计、建筑中。“例如把红砖碧瓦、原木设计融入楼盘的建设中,往往房子没建成,房子就‘沽清’了。”这种做法令他认为 “艺术地产”流于形式,而缺乏艺术内涵。
在收藏家、艺术市场评论家梁晓新看来,目前艺术地产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房地产项目尤其是高端楼盘的营销,与拍卖结合,共享高端客户群;一种以艺术品、收藏等概念来针对高端消费人群,进行房产开发项目的设计与规划;另外一种是以修建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立项,争取土地政策。“从市场营销方面来看,这是一个新的趋势,新的手段,不过目前由于地产与艺术品两方面的阵地都相互对对方缺乏专业、真实的了解,所以目前的合作,仅处于‘初恋阶段’。”梁晓新认为,艺术应该借助的是房产开发强大精准的营销方式,而房产项目着眼的应该是艺术对现实生活内在品质的提升,而并非简单利用各自的新闻媒体优势哗众取宠、吸引眼球。
“联姻”有利于
为公众普及艺术?
尽管从市场角度讲,艺术和地产结合带来的是新的机会,但是行内人士也有所担忧。彭国杰提出,市场还是要防“艺术地产泡沫”的产生:“开发商是逐利的,他们除把艺术品、艺术项目的成本计算入楼盘的建筑成本外,还获得了一批无形资产。当他们把这些成本收回后,可能就会变现、在市场上运作。他们的财力雄厚,在推动艺术家、艺术品的时候,可能会抬高价格。”还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后个人藏家要想在拍卖会上凭一己之力拿下顶尖的拍品,恐怕是越来越难了。
梁晓新也提出自己的看法:“短期内,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机构的大笔资金进入拍卖市场,必然推高拍卖市场上高端精品、珍品的价格,这显然对2011年以来疲软的拍卖市场是个鼓励,但另一方面,市场价格走向极端分化,也是非常明显的趋势,传统的个人收藏家将越来越被边缘化,而珍稀的艺术珍品流向这些大企业、大机构,他们的实力、市场战略部署、艺术品位的高低也势必影响未来市场的走向。”另一方面,他对于艺术品的公共价值也提出质疑:“2013 年频频高调诞生的亿元级拍卖品,几乎都指向私人博物馆、美术馆的设计和建造,这是目前被谈论最多的房产与艺术结合的形式。但是这一轮兴建美术馆的热潮,其真实目的是什么,这些数量众多的美术馆将来如何生存,是否能让将来存放馆中的艺术品真正为社会服务,创造价值,则几乎无人提起。”
尽管不少行内人士认可地产和艺术的“联姻”有利于艺术的普及,并期待其可以成为公共艺术,但是“艺术过于粗糙、艺术展更像是市场公关活动”的评价也屡屡出现。“房地产公司要真正热爱艺术、提高对艺术价值的认知,重视具有思想性、创造性的艺术品本身。”行家钟先生提出,“不要以为艺术地产就只是将展架、画作、雕塑放在楼盘发售现场展示,也不要指望通过一次活动就能打造所谓企业文化精神和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