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从木匠成为巨匠:寂寞之道当以寂寞呈现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吴洪亮

2014年01月15日09:17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从木匠成为巨匠:寂寞之道当以寂寞呈现

此次展览展品包括日记、信札、杂记、诗稿等

  此次展览展品包括日记、信札、杂记、诗稿等

当齐白石遇到梅兰芳

  当齐白石遇到梅兰芳

庚午直白

  庚午直白

齐白石笔下的草虫毫末毕现

  齐白石笔下的草虫毫末毕现

  白石老人“为自己导览”览”

  随白石老人出与归

  在各类艺术展览以大场地、大规模、大开幕式场面争相亮相的当下,“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却刚刚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悄然开展。作为该馆策划的齐白石系列陈列展的收官之作,展览不仅没有举办开幕式,连展览前言也一并省却,代之以背景墙上白石老人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文字,直邀观众走入这位艺术大师一生的“寂寞之道”。

  展厅优雅宁静。山石掩映,竹影斑斑。展览以竖排繁体文字配以齐白石精品画作,通过合理的布置安排,期望营造出当时的文化氛围。一至四层的展厅以白石自述与白石藏品并置、作品题跋与白石诗稿相对应,书法作品与印章相关联。此外,整个展览中还增设多处互动环节,多媒体播放、iPad、可翻阅仿真诗稿等,为观众呈现一个别样的纪念展。展览希望通过独特的叙述和呈现方式,拉近观众与白石老人的时空距离,努力创造出两者在同一场域下相互对话交流的感受。借由馆方如此精心营造的展览氛围辅以首次亮相的大量手札,观者可以穿越白石老人书画时空,细细体味这位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他的坎坷艰辛直至精彩的人生背后,更多此前不为人知的心路。

  在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绘画、书法、石印、手札等各种类别的藏品中,手札的分量之重、体系之完备、种类之繁多是国内外任何艺术机构或个人都无可比拟的。此次展览将展出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手稿作品,具体包括日记、信札、杂记、诗稿等,不仅可以为今后的齐白石研究提供新的史料,而且这些手稿本身也可以单独作为书法作品来欣赏。

  从木匠到巨匠——齐白石完成其艺术风格的重要转型,这与“五出五归”的经历密不可分。然而,齐白石的“出”与“归”,是否像常人想象中的出游?从展出的信札中,观众可以找出答案。此次展览中在二层展厅主题墙的背面,电脑制作的动画详细地演示出齐白石在1903年3月1日到6月29日,由西安游历北平再返回湖南湘潭的行迹、见闻、交游与艺术活动。

  1902年秋,齐白石收到西安友人夏午诒的来信,受邀到西安教其夫人姚无双画画,并同时寄送了旅费。同在西安的友人郭葆生也写信邀请齐白石说,作画刻印不能“株守家园”,必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于是在夏午诒、郭葆生二人的推动下,齐白石欣然远行,在当年十二月中旬到达西安。课画之余,游历了诸多名胜古迹,结识了时任陕西臬台的著名诗人樊增祥。在第二年春,即癸卯三月初,夏午诒进京谋职,齐白石随行。居京三月余,到六月底,走水路经天津、上海、武汉返回湘潭。此为齐白石的第一次远游。现存最早的《癸卯日记》亮相,便详细记录了齐白石这段时间的游历活动。通过对远游经历的记录,我们可以了解齐白石对古代书画的观摩、与文化名人的交往,使观众更加直观地理解“远游”对于齐白石艺术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当齐白石遇到梅兰芳

  “而今沦落长安市 幸有梅郎识姓名”

  白石老人后半生的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也成就了齐白石的辉煌。然而从这些信札中人们却可以发现,时年五十七岁的齐白石开始定居北京,而刚到京城的齐白石默默无闻,生计窘迫。从《庚申日记并杂作》中的记述可知,当年齐白石的润格,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才是同时期一般画家价码的一半。是在陈师曾的建言之下,齐白石取法新意,变通画法,自创的“红花墨叶”的梅花终于被各界接受。

  从新鲜披露的这批信札中,人们还可了解到齐白石与京剧大师梅兰芳从相识到相知的友情。两位大师是经过友人介绍相见的。在齐白石眼中,“兰芳性情温和,礼貌周到,可以说是恂恂儒雅”。当天,梅兰芳请齐白石画草虫给他看,并亲自给齐白石磨墨理纸。画完了,他唱了一段《贵妃醉酒》,非常动听。

  而后的一次见面中,梅兰芳甚至给不为人知的齐白石解围。据日记描述,那一次齐白石到一官宦家去应酬,满座都是阔人。他们看齐白石衣服穿得平常,又无熟人周旋,谁都不来理睬。“我窘了半天,自悔不该贸然而来,讨此没趣。想不到兰芳来了,对我很恭敬地寒暄了一阵,座客大为惊讶,才有人来和我敷衍,我的面子,总算圆了回来。”事后,齐白石特意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画中题诗说:“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齐白石借此感叹势力场中的炎凉世态,是既可笑又可恨的。

  也许是早年的经历,养成了之后齐白石对官宦势力的傲骨。展厅四楼的一幅手札,勾勒出1940年北平沦陷后,八十岁高龄的齐白石深居简出,隐居铁栅屋时的情形。齐白石手书告示称:“中外长官,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直至抗战结束,国土光复,齐白石才恢复了卖画刻印的生涯。

  观后感

  “予不知知之者为真知否?不知者有可知者否?将以问之天下后世”

  我们真的懂他吗?

  齐白石的日记及诸文,除个别篇章和论画段落外,几乎都没有大规模发表过。齐白石将艺术视为“寂寞之道”,从不宣传自己,这些日记和文章也向来不示人。在老人逝世后,家属将包括手稿在内的遗作捐给拟建中的齐白石纪念馆,后因种种原因,纪念馆并未建立,所以这些遗作被辗转收藏于北京画院。今天,这批手稿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观众,向世人提供鲜为人知的关于齐白石生活、思想、情感、性格、交游、成长和艺术创造等各方面的第一手原始材料。对于齐白石学术研究和20世纪美术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白石老人手稿中的日记与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整理加工的《白石老人自述》相比,可以说是零散的、片断的,但它们却具有相对时间段的连续性,具有很强的细节真实性,是近距离了解齐白石人生的原始记述。

  “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展览的意义在于整个板块中以老人的自述做框架,以院藏画作、手札为呈现元素,而没有过多的说教与阐释。齐白石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他的成功并非偶然。其在诗书画印各方面成就在于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与敏感的艺术潜质,在于他一生中得力于胡沁园、樊樊山、王闿运、夏午诒、郭葆生、林风眠、徐悲鸿等一批“知己有恩”,也在于他的健康与长寿。在所有的成功要素中,齐白石的勤奋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展览中陈列的一本本日记、诗稿、手札中我们可以想见,一位五十多岁的长者在“五出五归”路途中,于驿站、于舟中、于邮亭提笔舔墨,匆匆记下当时当地的所见、所思、所想,有些近乎生活琐事,这些长年的积累完整地呈现在此次展览中,雕琢出一位丰满而鲜活的白石形象,让我们有幸能够从艺术家主体的角度,更为深入地体味白石老人笔下的艺术人生。

  如今,齐白石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拍卖市场的宠儿。动辄百万甚至过亿的画价掀起的喧嚣,和白石老人一路走来的“寂寞之道”形成令人回味的对照。阅读老人当年为出版《齐白石选集》所写的文字:“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食,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国内外竞言齐白石画,予不知其究何所取也。印与诗,则知之者稍稀。予不知知之者为真知否?不知者有可知者否?将以问之天下后世……”

  至此,独自漫步美术馆展厅,浸淫在文字图画所还原的白石先生的真实世界中,唯有唏嘘。文/本报记者 王岩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思“一叶知秋” 行“寂寞之道”

  美术馆的展览是研究的动因,也是研究的结果。自2005年开馆伊始,北京画院美术馆以院藏的2000余件齐白石作品及丰富的20世纪名家作品的收藏为基础,建构了齐白石作品的常年陈列及“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两个品牌性项目。尤其在齐白石研究的基础上,以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为经,以美术大家为纬,从横纵两个方向出发,由点及线串联成为一条相对清晰而完整的脉络,进而勾勒出20世纪北京地区美术史的全景,突显20世纪中国艺术作为21世纪艺术前史的价值。而齐白石始终是这一发散式研究展览的核心,我们把这种从个案入手的方法称作“以个案勾勒全景”。

  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了一个非常中国化,也非常形象的名字:一叶知秋。此言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也就是说,从一片树叶的凋落,可以得知秋天的到来。从细节入手,可观全局,这就是对我们的工作方式的概括。然而,如何能从对“一叶”的认知中了解一个时代艺术的发展、文化的演进乃至社会的变迁呢?这恐怕除了对这“一叶”的生成来源、组成结构研究之外,还要探讨这“一叶”与树枝、与树干甚至整棵树的关系,进而扩充到对植物生态的关照,这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2005年开始的齐白石作品陈列以及从2007年开始的“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就是北京画院美术馆这样一个只有4600平方米,展出面积仅1000多平方米的小型美术馆所坚守的方向。记得齐白石有一方印章“寂寞之道”,这或许是他的人生感悟,同样我们这些后来者对此也深有体会。因为,在开始对齐白石和20世纪中国艺术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时候,这一课题还并不是热点,展览推进并非易事。但是,时间是可以来换空间的。在我们完成齐白石十个陈列展览、做完30余位20世纪的大家展览时,我们仿佛已经在触碰中国20世纪艺术的面貌了。

  当然, 20世纪中国艺术的形态之多样、历史之跌宕、人物关系之复杂是在进入这一专题之初所始料未及的。我们以齐白石为中心进入,纵向就会碰到李苦禅、王雪涛、许麟庐、李可染、周思聪等等。横向自然碰到金城、陈师曾、王梦白、张大千、林风眠、徐悲鸿、于非闇、胡佩衡,甚至蒋介石、毛泽东、胡适、海外的齐吉尔、野口勇等等。在这样以个案勾勒全景的诉求中,在我们逐渐编织与增补的横纵图中齐白石始终是我们的中心点。

  我们坚持了对齐白石作品的陈列。“陈列”是一个美术馆文化态度最持久、最准确的呈现。作为收藏、研究、展示、普及教育的公益性美术事业机构,美术馆有责任对馆藏作品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展示,以达到宣传、展现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美术发展水平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公众高品位的审美眼光,使观众可以随时看到艺术史中的经典作品,使他们脑中对于艺术史的零散信息得以梳理。再有,一件美术馆中藏品价值的彰显以及它在美术史中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馆对其的研究与推广。这不仅是美术馆所要承担的责任,更是其艺术标准、文化态度的体现,陈列则是这种价值取向最好的显现与诠释。

  立足于北京画院院藏齐白石作品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我们根据题材把藏品划分为草虫、人物、山水、梅兰竹菊、水族、花卉、书法、蔬果、石印、手札十个专题陆续陈列展出。到2014年,齐白石诞辰150周年时,正好完成了第一轮的陈列展览。此次“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以齐白石的《白石老人自述》为基础,以第一人称结合他的手稿、文献与齐白石绘画作品的内容、题跋、印章等对照展出,建构其中的内在逻辑,自然形成了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的艺术人生,成为第一轮齐白石陈列的收官之作。我们希望展览是开放性的,我们盼望来到北京画院美术馆的观众以及爱齐白石的人们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因此在这个展览的结尾处写道:“一百五十岁的齐白石还活着吗?他的艺术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依然具有魅力? 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的艺术历程能证明什么呢?我们期待您的答案。”文/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吴洪亮

  “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

  展览时间:2014.1.10-2014.3.18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票价:免费

(责编:赫英海、鲁婧)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