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人民美术馆>>Y>>云平
人民网>>书画>>正文

立志惟心

2014年01月02日19:19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蘸着白瓷盏中调好的墨汁,在折好格子的毛边纸上写下三行楷字:

守身如玉

立志惟心

见异思迁

在“心”的后面,云平特意注上一个“唯”字,以示那个“惟”字,还有一种写法。这一切操控得自然随意,仿佛茶的清香随水汽袅袅升腾。

这是一个晚秋的傍晚,云平从紫竹桥乘计程车过来,在北辰桥与我见面。然后我们携手登如意桥,穿奥林匹克公园而过,在亚运村一家不知名的茶楼品茶。不久,他将乘夜色飞回郑州,而我也要回公园对过睡觉。昔年,杨彦履从北京回松江,董其昌为绘《燕吴八景》册,这些故事,即使想仿效,也无从学起了。

现代生活使“送别”不再成为艺术题材,也使“书写”的方式大为改观。呷一口茶后,云平向我展示了一种新的“即时书写”。他从随身的挎包里,掏出一卷毛边纸,里面夹裹着一本字帖、一管墨膏、戴着塑料帽子的毛笔,和被纸包裹的白瓷盏。挤墨入盏,滴入清水,便成一汪墨汁,开帖铺纸,探笔入墨,他便笔追古人,思接千载了。作为一省的书协领导,在书法艺术活动高度繁荣的今天,云平少不得飞来飞去、开会应酬,这种“即时书写”的发明,让人想起同样公务繁忙的欧阳修教人马上、厕上读书的经验。

云平的“即时书写”,是在现代忙碌生活中,表现出的对古人临池传统的敬意。董其昌说:“朝学执笔,暮夸其能,书家通病。”何况现代这个极力鼓动“创新”的浮躁年代?虽然有的书家也夸赞自己从古而出,强调自己书法是“艺术史的艺术”,那不过是自我标榜的幌子,在向古人学习方面,其实并必下过多大真功夫。所以,云平怀揣字迹斑驳的《西狭颂》,在霞飞霓流的亚运村里端坐,自是风景。而飞翔的机舱、会议中的宾馆,甚至候机室的座椅,都是云平的“厕上”、“马上”。

在《云游天外》书法集中的《谦受益·满招损》联中,云平自注:

“谦受益,满招损。”语出《尚书》。原句式为:“满招损,谦受益。”足见“满”字重于“益”字。余观古今凡有大成者,皆为谦虚之士。而稍有成就自满者,则多功败,贻笑大方。余涉足书道近四十年,今重温此语,深知其中涵义。故录之自勉戒躁。

“自勉戒躁”是否也包括这种对临帖不辍的谦虚,并未言及。但对于早已成名如云平者,在旅途的片刻空闲之间,依然像小学生那样对帖临写,确实让人感动。从中也能看出云平“守身如玉”的坚持。

云平把“守身如玉”、“立志惟心”、“见异思迁”三个多少有些矛盾的词语罗列一起,作为自己艺术的座右铭,颇见其艺术性格,亦含书道的辩证规律。

所谓“守身如玉”者,在于突出一种不谐流俗的坚持,一种品格,一种原则。这不仅是为艺,也是做人。而“立志惟心”者,既含有“守身如玉”的独往,更包括一意孤行的艺术自信。这让我想起了董其昌的两句话,一句是:“学书不从临古入手,必堕恶道。”一句是:“老杜诗正如右军书,学之转远。”教人“临古”,又诫人“学之转远”,董其昌自相矛盾的语录却讲出了艺术的学习和创造的规律。正如贡布里希(E.H.Gombrich)所指出的,画家如果不通过“图式(schema)”学习,根本不可能实现描绘自然的目的。当然,对中国艺术来说,贡布里希的理论可略作调整,那就是艺术家如果不借重“图式”,他根本不可能表现自我的心灵世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绘画注重临摹不止,书法注重临池不辍的原因。这不是艺术法则的矛盾,而是艺术学习与创造的不同方面的呈现。

当然,超越贡布里希理论,中国艺术更是把“图式”与“修改(correction)”看成艺术的审美和品鉴标准,再借用董其昌的话就是:“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能“合”什么?合“古”也。能“离”什么?离“古”也。这里“合”、“离”已经无关学习与超越,而是关乎艺术的赏鉴。无论实现“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艺术目的,还是练就超越杜甫或王羲之的艺术“金丹”,靠的就是一颗立志惟心的艺术心灵。

从《孟子》“心”之“四端”的发明,到《古文尚书》“道心”的思辨,再到宋儒对心灵世界的无限开放,“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自古至今贯穿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至少在汉代,书法就被认为是人内心灵光的外泄,所谓:“书,心画也。”这一书法思想,影响了宋代之后绘画的转型,从此之后,绘画不再被看做是对自然的描摹,而是人的主观“心印”。因此从宋代之后,那种强调心性的独往精神,应该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奇怪强调临摹的董其昌为什么在一幅书法的卷尾写道:“昔不如今,人不如我。”这是何等的立志惟心!今人论艺喜欢引吴昌硕“一意惟孤行”为同调,也是对这种立志惟心的独往精神的向往。

我暂时谈到这里。至于云平书写的“见异思迁”所包括的开放而不固封的艺术灵魂,这里就留待读者去寻思琢磨了。

在亚运村这间不知名的茶室中,我和云平愉快地谈论着艺术,话题无出他在枯黄毛边纸上写下的这十二个字。

然后,在晚秋清凉的夜风中,他乘车奔机场而去,我则扣上衣扣,望一眼计程车明灭的尾灯,扭头快步回家去了。我们都将在夜深入睡,差别只在隔着沉沉千里的夜色。(孙明道)

(责编:赫英海、董子龙)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