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人民美术馆>>R>>荣苏和
人民网>>书画>>正文

对景写生的意象性表达

——荣·苏和油画写生述评

束文斌

2013年12月27日15:30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一)

写生,是画家的必修课。尤其是油画家,写生是一条通往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对于以风景为艺术对象的油画家说来“对景写生”是其艺术生命的鲜活脉动。无此,画家的艺术生命就会枯萎。

自从19世纪法国的珂罗提出“对景写生”这一振聋发聩的艺术主张以来,世界美术经过了“枫丹白露”和“印象派”的努力作为,“对景写生”几乎已经成为美术学习训练的共识。特别是美术院校师生无不经历的必修课。并且,写生风景成为一种绘画样式而独立于人物画和静物画的写生创作。至今已蔚为大观。

然而,忠实于客观对象的“对景写生”历经了上百年的艺术锤练之后,当今的美术家早已不满足于对“真实”的反映,他们要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和思想通过写生创作的方法表达于画面而成为心灵世界的一扇窗口,向人们诉说着艺术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表象;表达着画家情感世界的心灵密码。特别是曾经西方油画语言熏陶过的中国油画家,更是在主观见之于客观,心灵见之于“景物”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各显其长。

荣·苏和是一位学有所成的学院型油画家。自从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以来,一直在油画世界里“摸爬滚打”。2002年又荣幸地在俄罗斯做为访问学者学习,在这期间于广袤的俄罗斯大地经见了大量“印象派”原作,以及古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大量作品。对这一系统的艺术语言理解颇深。

而此前内蒙古的油画教学与油画创作及技法研习,大致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时期的前苏联油画语言范式。应该说,那时新中国的油画语言经过中央美术学院陆续培养的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如:靳尚谊、詹建俊、李天祥、妥木斯、全山石等大家的实践已初步成型。这是新中国油画语言的开篇。带着浓厚的前苏联和俄罗斯油画传统,影响了全中国。

荣·苏和等一批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年油画家正是从青年时期就接受这种油画传统教学又在新世纪前往俄罗斯进修学习的艺术人才。所以,在荣·苏和的作品中俄罗斯油画那种深情忧郁与史诗性品性就跃然画布之上。而且,来得十分强烈。

(二)

回国以后,荣·苏和的作品中的俄罗斯“高级灰”调子油画出现了造型上的显著夸张。从2009年起,荣·苏和在陕北的佳县建立了写生基地,在一个叫做“坑镇”的地方开始了又一次“对景写生”的历程。到2011年连续三年的不断写生,使得画家的作品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采。其色调开始逐步变得明亮纯静,造型及笔触有了中国绘画中的笔墨的意韵。一种以油画的笔调和油画的色调内聚中国笔墨精神的水墨式感悟型写生创作涌现出来。在这些作品中,油画颜料的调和运用没有厚涂堆积,也没有强烈的色块对比,而在和谐透亮的“灰调子”中体现大自然的微妙的色彩对比和统一。

作者每一幅写生都是面对自然从早晨到傍晚的实地写生创作,一日一幅,经历三个盛夏,每每有新意。人在作品中,作品出自然。一种“物我两忘”、“鲲鹏展翅”式的美学追求浑然于画面之中。在这批写生作品中,心灵随风飞扬;情态自在而自为。所以,作品中体现出十分健康的心灵语态。而整个画面中的风物体现都随画笔飞动于色彩的交响。此时,抑或一首交响诗充盈时空。意象在笔触与色彩中交相辉映。形与色,色与笔,笔与刀形成十分和谐的乐章;连同景物的暗面都是色彩鲜亮刻画,并与亮部形成了色彩的巧妙对比,共同支撑画面的整体,丰富着油画语言的中国式美学的意象性表达。

(三)

意象性表达是中国传统写意绘画的精神内核。齐白石老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美学主张,同样振聋发聩。它来自东方文明古国,对全世界的艺术家都具有普世意义。西方绘画在经历了“后期印象派”之后,其势头朝着主观心灵的表现和表达走向了极致,却解构了优秀的色彩传统。在纯色的强烈碰撞中寻找视觉语言的刺激,它反映的是现代资本主义对人心灵的高度物化。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艺术是对传统的强烈反叛,也是一种无奈。这种情形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比较鲜见。理由很明确,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从容而乐观的。中国艺术家对传统是继承的。而传统不是封闭的。因此上,传统写意的审美方式在中国艺术家心头是举足轻重的。所以,白石老人的艺术主张就大放光芒。同时,也揭示出中国美术意象性审美的宽泛性。在艺术家笔下,山川景物都是精神载体。无论画家是学中国画的,还是学西洋画的,岁月的沉淀只能激发他中国人的审美品性在其作品中显现。中国艺术家会用西洋的材料成就中国美学的吟唱。著名油画大师艾中信先生的油画作品就被李可染先生称之为中国笔墨的油画。而吴冠中先生的油画作品不也是浸透中国美学意韵的中国油画吗?

后学者荣·苏和的作品已充分体现出中国美学的意象性表述,其画面中色彩的主观性和用笔的节奏性已暗合这一显性。并以此努力于创作意图的塑造。以俄罗斯的“高级灰”融入中国美学的意象表述,努力吟唱着心灵的黄土高原,歌唱着黄土高原的不屈脊梁,用优美的话语诠释着色彩的交响。而色彩恰恰是油画本体语言的内核。色彩的无尽美意在画家写意式的笔触之下熠熠生辉;那么,多年的探索与勤奋必然放射出新的具有东西方美学互补交融的光彩来。这也许能给中国当代油画带来一点点兴奋的话,荣·苏和的写生就是有价值的。

诚然,油画不是可以随意“改造”的画种,如同中国画不能随意被“改造”一样。画家的劳动不是盲目的。油画的技术性是直接的,纯粹的。这一点,荣·苏和是清醒的。油画还是姓“油”,油画的绘制过程毕竟不能简单类比于中国的笔墨。我们说,是东西方文化精神在中国油画家心中的神遇,化成油画家笔下的作品,具有了东方美学意韵,是要通过严谨而高超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的。这种技术手段就是技巧,它的出神入化非一日之功。所谓几十年如一日,正是画家的平常事,当然也是油画家的平日功。这样,荣·苏和在照相机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采用“古老”的“对景写生”方式,在佳县的坑镇一天一幅地画着,而不计烈日当头,相反却兴高采烈,其乐无穷,就不难理解了。油画家对艺术规律是尊重的。油画家对油画更要敬畏。只有充分地驾轻就熟于油画的本体语言,才能游刃于油画的天地;加之画家常年的画外文化修炼,进而生发出独具文化品性的好作品,正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皇天厚土总能激发画家的灵泉喷涌;永远的黄河还会在画家的色彩交响曲中发出美妙的乐章,从而凝聚于优美的画面;呈现出一幅幅灵动的心灵意象,使人产生美意与共鸣。

(责编:赫英海、董子龙)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