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现代名家>>王迎春
人民网>>书画>>正文

“扶犁回望”

2013年10月23日16:39  来源:中国侨网  手机看新闻

作为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的重要展览项目,“扶犁回望——杨力舟·王迎春艺术回顾展”3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这对年逾七旬的画坛伉俪的作品首次集中亮相,而作为中国美术馆原馆长的杨力舟更是首次在此举办自己的个展。

展览展出300余幅作品,首次向公众集中展示二位美术家半个世纪的艺术探索和杰出贡献。圆厅展出他们合作的主题性代表作,后圆厅为艺术年表和主题创作的文献梳理,2号和8号厅为王迎春专厅,展出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黄土风情系列,3号和9号厅为杨力舟专厅,展示赛马和陕北牧歌系列。

“扶犁回望”这个颇具画面感的名字,是杨力舟王迎春伉俪自己选定,其中的朴素情感和真切意涵仿佛带着一股泥土清香扑面而来,正如这对艺术家在画坛默默耕耘多年。

杨力舟和王迎春皆于1942年出生于山西,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院国画系研究班。接受新中国美术教育,吸纳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和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方法,学习罗马尼亚画家博巴倾向表现性的结构素描技法,打下牢固的造型基本功。

“文革”中,杨力舟和王迎春毕业后到太原印刷厂,从事美术普及、印刷设计工作。1969年合作油画《平型关大捷》、油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毛主席给晋绥日报编辑的谈话》(与苏光合作,1972年)、中国画《挖山不止》(1973年)、油画《汇报——给毛主席写信》(1974年),连续三年参加全国美展,声名鹊起,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2009年杨力舟、王迎春合作完成的巨幅水墨历史画《太行烽火》,被公认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优秀作品之一。画面借鉴中国古代壁画的散点透视与超时空的构图方法,综合运用多年来掌握的技法语言,采取不规则几何形,抽象地分割和布局多个情节和场面,组合成为一部具有宏伟气势的、现代感和历史真实相统一的、八年抗战中的太行山根据地的风云画卷。

杨力舟对中国美术馆将这个展览放在50周年馆庆期间举办,非常激动。他说对作品总是很遗憾,“我们只是做到了努力,但是距离艺术理想还很远”;而曾经所处的“运动”不断的年代,他坦言“锻炼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点评道,在具体的艺术方法上,杨力舟、王迎春秉承的是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他们深感中国美术在悠久的传统基础上迎来20世纪的时代新变,表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20世纪美术特别是新中国美术形成超越历史的文化价值与美学品格,是一条宽广并需要不断开拓前行的正道。因此,他们努力研究古代传统,从传统绘画及整个中华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而20世纪下半叶到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的变迁,杨力舟、王迎春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一方面尊重传统,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为己任,一方面拥有宽阔的胸怀,勇于在吸收和借鉴外来艺术中丰满自我,走向融会贯通、创新自为的学术境界。在传统水墨和20世纪发展的经验之上,将现代意识注入水墨技法、水墨形式乃至水墨样式的探索,在作品中强化形式语言的表现力,形成具有实验性、象征性和表现性相结合的当代水墨人物新格局,为中国画人物画做出成功的探索。

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市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

(责编:赫英海、鲁婧)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