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书画家文献展渐热,观众对于书画大家已经不满足于欣赏其名作真迹,还希望知人论世,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于是,书画家的画稿、手稿、笔记、信札、照片等在更大、更深的层面上被剖析、解读。书画突出“物”,而文献资料突出的是“人”。通过了解文献,在观众的认识中,大师名家“活”了,绘画史也通了。
各地的名家馆作为永久性的文化建制,要做出成绩,要有自觉的担当,无非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切切实实做好个案;二是最大限度体现其公共性。
研究名家大师之个中缘故,展示传播,纵横比较,以此来弘扬优秀传统,引领民族艺术发展,这就是名家个案的意义所在,而个案研究需要以文献资料为基础。
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研究整理有3个特点:长期性、广泛性、艰巨性。名家馆做个案有利条件多,但工作量很大,有许许多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个案研究关系大师也关系大众,要对得起大师也要对得起大众,如此,名家馆才能最大限度体现公共性。
2008年到2009年全国的博物馆除了古代遗址收费以外,全民的美术馆、名家馆统一免收门票,这在国际上也是先行一步。博物馆成了公众喜欢光顾的文化场所,对民众教育和休闲起了很大作用。
免费措施本是公共性的一种体现,但真正做好公共性并非易事。免费开放使博物馆、美术馆从服务少数人到服务社会大众,这是博物馆公共理念深化的结果。服务对象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不高、经济收入相对不高但对博物馆、美术馆有兴趣的社会中下层人群逐渐增多。他们有他们的需求,所以办展的介绍语言和形式都需要有变动,接待方式也不能老方一贴,甚至相关的服务设施也要增加,譬如对观众开放的设施,提供普及性的读物等等。
大体上说,“对象、人数、内容、服务”4个方面构成了公共性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要真正“以人为本”,不是为“小众”而是为“大众”提供最佳服务,这是美术馆、名家馆的办馆宗旨。在策展、社会交流、教育传播等所有运作中,都要以藏品保护为前提,藏品保护也是长久地实现公共性的重要一环。
有人说,博物馆的工作是“捡起历史的碎片拼接出文化的花朵,非常有意义”,名家馆更是文化精英留下的足迹,名家都是时代美术史的闪光点,现在出版全集或正在编辑的已经有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陆俨少、沙孟海、何海霞、关山月等十来家名家馆,可以预料绝大多数兄弟馆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出版全集,当然全集不可能求全,不一定赶这个潮流。但积累资料、加紧研究,所有的工作都要做在前头。
中国的名家美术馆有大有小,经费有多有少,钱多可以做大事,但规模小一点的,也可以有小一点的做法,不必攀比,用不着“鼻子插葱充大象”。国外有一些名人故居,就是小型的博物馆,很精致,文化氛围很浓,观众精神感受很好,工作人员不多,他们常年对外开放,有时与大的综合类美术馆合作搞活动,不求名利,全在务实。展示、教育、传播、休闲功能样样齐全,依然令人敬佩,不可小觑。社会也需要有一批这样的小馆,起到大馆的补充作用。小馆就是小馆,名家馆就是名家馆,警惕贪大求全,要紧的是时时不忘体现其公共性和保持学术的独立性。
大师和名家美术馆说到底是民族的光荣、国家的光荣,在名家美术馆工作也是个人的光荣。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退下来以后,到浙江省博物馆当了义务解说员,做义工,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吕祖善先生在博物馆为公众讲浙江的历史,发挥了他做省长积累的学识资源。吕祖善的做法得到广大民众的一致赞许,也使得我们这个岗位显得特别有意义。
中国书画是文中之文,文化品位很高。名家馆通常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以人传,中国自古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从这两方面说,书画名家馆发展的前景很好,但又不能掉以轻心,前进道路依然存在危机,不可高枕无忧。
危机一:书画市场真伪难辨,收藏界产生信用危机,势必影响中国书画的声誉,自然会危及到名家馆。这其实是全社会在经济大发展初期必经的一个混乱阶段。我们要有自己的准则,不要助长造假之风。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以前曾提出“换一种思维抵制假画”,从正面编辑名家的存世之作,提高鉴赏力以正视听。
危机二:有些馆的保管条件和展览条件不理想,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有矛盾。目前不少馆开始以高仿复制品代替展出,这与真迹亮相有很大不同,怎么解决?作品恒温、恒湿的条件还不具备,全民办的馆要靠政府重视、财政支持,对公益性开放的民营馆该如何支持,如何找到合适的途径和解决办法,都是新问题。
危机三:名家馆留不住人,留不住高素质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在社会普遍存在的“向钱看”的环境里,名家馆发展困难不少。少数大城市名家馆不存在经费问题,多数馆有限的经费让馆长们难做无米之炊。
后面两个危机都关系到经费。让我们在交流中找出自己发展的路子,发出自己的心愿和呼声,争取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最大限度来完成历史和民族交给我们的神圣而光荣的任务!
(作者为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