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美术策展人:被忽视的“亚洲意识”

2013年09月30日08:4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被忽视的“亚洲意识”

随着亚洲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体提升,“亚洲问题”已超越地域而成为全球性的话题,亚洲国家的美术馆、美术策展人也正在成为热门话题。

日前,由广东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首届“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在广东美术馆举办,来自亚洲各国美术馆、艺术机构及部分欧美著名艺术博物馆的近80位馆长及资深策展人就亚洲艺术发展问题展开对话。论坛以“亚洲意识与亚洲经验”为议题,以探求大国际视野下亚洲本土策展意识、亚洲艺术的现状与未来以及今后各馆之间的合作。

一派生机后掩藏的问题

近20年以来,亚洲各国的当代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尤其“双年展”“三年展”更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其数量甚至已达全球总量的1/2。“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国际性大型展览通常有三个诉求点,即国际性、学术性和当代性,这一过程训练了很多具有国际视野的策展人,他们为美术馆的学术建设起到了良好作用,使得中国乃至亚洲美术馆界的学术建设在近20年来得以迅速提高。”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说,“但是从历届亚洲艺术展和各美术馆的展览中也不难发现,亚洲意识一直被忽视。”

与会很多专家也表示,亚洲策展人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与主动性,具体表现为“双年展”“三年展”等展览资源分散,主题重复,内容单薄,学术性以及与观众的互动性差等,未能从国际视野推动艺术研究与系统化思考。

菲律宾国家博物馆助理馆长安娜·玛丽亚·P·拉布拉多对策展人给艺术家作品分类的模式提出了质疑:“大多数艺术家的主要创作语境都是‘变迁’,这就产生了两个极端的趋势,有些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抵触亚洲特性,而有些艺术家则反复在作品中使用基于欧洲或北美刻板印象的亚洲元素。我们应该认真回顾历史留下来的作品,带着批判性的精神研究藏品,从而超越划分身份的固有藩篱,认识到亚洲艺术家作品的重要性。”

哈萨克斯坦国立博物馆展览及外联部副主任努拉兹汉·叶尔金发表了不同意见。“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在世界各地蔓延,很多人担心亚洲国家可能会被西化而失去其文化特征,这种担心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我不认为他们会因外界变化而面临丧失民族特性的危险。”他说。

那么我们应如何正视亚洲美术馆策展现状、优化展览思路呢?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建议:“对外,亚洲美术馆应推出国际性、学术性和当代性的品牌展览,并提出自己的艺术理念和价值主张;对内应立足本土,加强对区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对当下社会的关注及艺术表现。但这些都依托于美术馆的文化自觉和对藏品的长期研究。”

馆长必须首先是策展人

本次论坛中,与会的80多位国内外专家,几乎一半以上均为美术馆、博物馆馆长,这也使得很多人有所困惑,即策展人与美术馆馆长有着怎样的关联性?罗一平与泰国文化部艺术司国立博物馆处资深策展人阿玛拉·斯里苏查特不约而同表示:美术馆的馆长必须首先是策展人。

众位身跨策展人与美术馆具体职务的专家,从美术馆的角度提出很多思考,如对美术馆学术性展览与商业性展览的混杂状态提出了质疑。但对于美术馆策展机制所存在的问题,与会者的观点也不谋而合:亚洲多数美术馆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对抗市场的干扰,很多优秀的策展人处于“游侠状态”,脱离于美术馆本身。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资深策展人孙志新介绍了西方的经验:欧美国家美术馆的策展人大多既是美术馆的研究者,也是美术馆的规划者,他们不但要对本馆的馆藏资源有系统性研究,对馆外艺术家个展的举办也要建立在对其作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时间之久甚至长达10年以上。而且为避免美术馆成为艺术家的商业宣传平台、消解美术馆的文化性,举办个展的艺术家还需与馆方签订5年以内不得出售展览作品的协议。“规范的策展制度在亚洲地区的美术馆尚未完全建立,这也造成了很多美术馆的学术性展览与商业性展览泾渭不明、艺术家个展进驻门槛低等现象,既不利于美术馆的长远发展,也容易使其陷入市场泥潭。”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蔡涛分析了我国公立美术馆制度设计上存在的一些弊端。“与西方美术馆的部门设置不同,我们不少美术馆都设立了研究部(学术部)和典藏部,将学术研究和藏品管理分割开来,表面看似乎是更为专业化,实则造成了研究和收藏工作的互为障碍。由于涉及跨部门协调,与本馆藏品基本切断联系的研究部最终只能成为执行馆长意志的展览协调人员,这是极为荒谬的制度设计,深度阻碍了美术馆原创性研究的开展。”

优秀策展人何以稀缺

策展人在我国官方展览中正式出现是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策展人在艺术界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美术馆系统还无法做到完全由馆内策展,仍需借助外界力量,如邀请独立策展人或固定合作的策展人等。因此,机构策展人与独立策展人的异同也成为与会者讨论的问题。

“独立策展人与机构策展人的区别有两点:一是身份上一定要独立;二是精神上一定要自由。”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说。但是,中国的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并不乐观,无论其收入或自由发挥的空间,都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其“独立性”并不能完全体现。

“当代艺术市场化以后,资本必然会更愿意和体制结合,它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话语权或者是社会舆论控制权更强大的官方机构来合作,所以,即使是独立策展人主导的一些展览,往往也会把公立美术馆作为一种中介。”策展人、艺术国际网站总编吴鸿表示中国目前几乎没有所谓的独立策展人是真正以策展为生的。

英国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资深策展人李叔京称:“机构策展人有更多收入上的保障,而独立策展人有更多决策上的特权。”李叔京说,在西方,机构内策展人与独立策展人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馆内的绝大多数展览主要由馆内人员策展,客座策展的情况相对较少。

孙志新介绍,西方意义上的博物馆本质上是教育机构,策展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展示艺术品有多么精美,而是利用艺术品来讲述故事,阐述问题,展示研究成果。“一个美术馆,并不是简简单单把画挂在那里,中国如今的策展人仍主要集中在策展这一部分,对其另外两个重要功能的拓展远远不够。”

一个优秀策展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张晴表示,美术馆的收藏、研究、展览、教育、交流等功能几乎都与策展人相关。一名出色的策展人要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和严格的美术史态度,并且能够在多元的学术氛围中确立有影响力的学术主张,通过视觉艺术、展示方式以及互动手段渗透于观众的参与行为中,令其获得潜移默化的美育熏陶。“策展人是学术能力、协调能力、运作能力的综合人才,不仅仅是在做学问,而是要能去‘打仗’。”张晴说。(记者 高素娜)

(责编:鲁婧、赫英海)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