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胶带、大黄鸭和城市雕塑--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纸胶带、大黄鸭和城市雕塑

梁  毅

2013年07月22日08: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根据康熙朱批设计的纸胶带,引起两岸网友热烈讨论及购买。据悉,从6月开始推出第一款纸胶带到现在共推出5款,分别以“乾隆御览之宝”及乾隆各式玺印等来做设计元素。而目前询问度最高,遭疯狂抢购的,是其中一款“朕知道了”的纸胶带。

一条小小的纸胶带受到追捧,其所蕴含的文化创意思维起到了关键作用。说到艺术衍生品,不管到哪家博物馆、美术馆,或多或少都会看到一些,只是能达到纸胶带这般轰动效应的,还真鲜有。虽然看似借助微博、微信的助力引来了暴涨的消费需求,但究其根源,还在于设计者在把握公众消费心理上下足了功夫,利用纸胶带这一介质将传统文化和消费市场准确地对接起来。

7月16日,北京什刹海景区举办迎“大黄鸭”活动,几十只型号各异的“小黄鸭”现身码头,引得民众纷纷驻足拍照留影。“大黄鸭”是由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创作的巨型橡皮鸭艺术品。据悉,霍夫曼已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签约,宣布大黄鸭将于今年9月亮相京城。

不管是小小的纸胶带,还是高达数十米的“大黄鸭”,能够挑动公众的参与热情,说到底还是文化消费市场的日益兴盛,公众对优质文化产品有着井喷式的消费需求。但不可忽视的是,公众的审美意识也需要引导。就像有些网友主动提供意见,希望台北故宫推出“贱人就是矫情”“本宫乏了”“圣旨到”“跪安吧”等创意纸胶带。对此,台北故宫表示不予考虑。

不同于这些关注度高的文化产品,城市雕塑虽得以越来越多地落脚于公共空间,但公众的参与度却非常低。一方面,创作者未能精准把握公众的生活和审美需求,造成大量城市雕塑贪大求高,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不说,频频沦为笑柄者为数不少。另一方面,缺少独到的文化创意和人文内涵,导致城市雕塑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不能有效地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文化休闲空间。

7月21日,由雕塑大师潘鹤创作的两尊铜铸雕像(一尊表现康有为、梁启超,一尊表现丘逢甲)在广州万木草堂揭幕。按理说,命名自己的作品理所当然,但据了解,两尊雕塑至今尚没有命名,有关方面希望街坊们在参观时,能够给雕塑命名。创作者和公众的这种良性沟通,让人对创作者肃然起敬,也将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

造型雷人的乌鲁木齐飞天女神雕塑已被拆除,造价1.2亿元的宋庆龄雕像尚未完工便被拆除,一拆了之的背后,可以看到公众的诉求已经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有力声音。几十年前的鲁迅先生就曾讲过一句话:“塑菩萨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开始塑人。”

没有对人的关注,没有对公众审美需求的善意沟通,或高高在上,或低俗下流,最终都会远离公众。而缺乏沟通,也就意味着与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活和消费隔绝,就更别提什么艺术生命力了。

(责编:鲁婧、董子龙)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