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皇帝新衣的马伯庸--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揭穿皇帝新衣的马伯庸

剑 武

2013年07月22日08: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题:还是一个小孩(且说收藏)

作家马伯庸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不是一个小孩了。可是,前些日子,他却干了一个小孩才干的事。他再一次地说,皇帝的新衣其实是皇帝没有穿衣服。

1837年,丹麦作家安徒生写作并发表了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其中就有一个小孩,揭穿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两个骗子给喜欢打扮的皇帝设计制作了一件并不存在的新衣。怕人说破,他们又编造说只有笨蛋才看不到这件新衣。皇帝、近臣们虽然都看不到这套新衣,但怕人说自己笨,都不吱声,皇帝还穿着它参加了游行典礼。最终,只有一个小孩说出了真相。

马伯庸在博文《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中,有文有图、亦庄亦谐地介绍了河北衡水冀州冀宝斋的所谓藏品,让人失笑不已,冷汗直淌。冀宝斋主们以天大的胆子、无边的智慧、厚不可测的脸皮集合了中华文明史上最不文明的一批赝品,制造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不文明的一个骗局。所以,在冀宝斋博物馆被有关部门安排“闭馆整顿”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如马伯庸般,做一个小孩,来说说与之相关的人与事。

冀宝斋是一家民办的博物馆,现行体制归文物部门管辖。但是,它却是先由冀州市民政局颁发《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再由冀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补办手续”的。文物部门所以同意,因为它“有场地,有藏品”。可是,这“藏品”是什么样的,真假如何?好孬如何?这些藏品是从哪儿来的,合法与否?手续全吗?这些藏品如果是真的好的合法的手续全的,保存条件怎样?管理得怎么样?这些,都是文物部门的权力与责任。在冀宝斋这个问题上,文物主管部门首先是“不作为”,接着是“不认真”,最终是“不管理”。

冀宝斋从创办至今,声名是十分显赫的。一个村庄,收藏了数万件文物,其中不乏“国宝级”的文物,十分罕见。凭着这个,它成为了一家民办博物馆,成为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了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这些荣誉的获得,有一些专家参与了工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一些专家不知底细,还四处为之张扬;有一些专家参观了这家博物馆,明知有诈,却保持了不应有的沉默,甚至有知名专家报以礼节性的“题词鼓励”;与之相关的文博界专家们则是集体性缺席。

这些年来,物质的空前充盈进一步启动了人们的精神需求,金钱的空前充盈进一步启动了人们的财富欲求,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高速发展,产生更编造了一些一夜暴富的神话,有钱的时常呼风唤雨,有点钱却不多的则朝思暮想捡漏,更有些想法比银子多、胆子比家底大的企业家派人上山下乡,过江入海,四处寻宝……投其所好,中原的农民给他们送去了大量的商周大鼎,陕甘的农民给他们送去了大量的秦砖汉瓦,广东的农民给他们转送了大量的高古玉器,景德镇的匠人们给他们送去了大量的明清官窑,河北的农民给他们送去了大量的齐白石、徐悲鸿,还有香港、台湾的古董商人,联合欧洲的贵族后代与大陆的世家子弟,给他们送来了大量的家藏珍宝……钱再多,也有花光的时候,“文物古籍”却是源源不断,于是乎,一大批民办私人博物馆在大江南北如雨后春笋般拱现,有巨大的展览场馆,有高档的展览橱柜,有专业的展览灯光,可是不少文物与艺术品的身份、出处却总是令人质疑。

它们有的是偷来的,沉稳的器物里有先人永不安宁的灵魂,也一定会有后人警示的目光。

有的是仿制的,类似甚至相同的材料与工艺终究复制不出历史的沧桑与沉重。

有的是临摹的,哪怕是气势如虹笔走龙蛇也终究刻画不出真情实感的那份微妙。

有的是编造的,没日没夜的手摸油浸终究不能造就骨子里的那份凝重与傲气。

冀宝斋博物馆其实是一条虫,却如龙般扑腾了几年,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关部门与有关人士的学术缺失、良知缺失、责任缺失与胆量缺失,如是,中国文博界的一个巨大的肥皂泡由一个作家的一篇博文捅破了,说皇帝没穿衣服的还是一个小孩。

(责编:鲁婧、赫英海)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