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挖出一座老城门--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重庆挖出一座老城门

2013年07月18日08: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7月15日,文物专家在老城门现场向本报记者介绍情况。 熊明 摄

  近日日,渝中区下半城四方街挖出一座老城门。15日下午,本报记者随5位文物专家现场考察。经论证,确定这座城门就是“九开八闭”中的开门――太平门。

  至此,重庆现存的老城门已有通远门、东水门、人和门、太平门四座。

  昨日,渝中区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太平门将保护下来,并进行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为什么说它是太平门? 地理位置、拱门内宽、百姓回忆一个不差

  昨日下午2点半,来自市文物局、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的5位专家来到四方街施工现场,对老城门进行考证。

  地方文史专家肖能铸带着一个指南针,拿着彭伯通(《古城重庆》作者、曾任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提供的相关资料,对着城门看了半天。

  “对头,肯定是在这里。”肖能铸举起指南针告诉记者,今年90多岁的彭伯通曾告诉他,太平门离四方街的落差有20几步,且内城门朝向东南方,“现场一切都符合他的说法。”

  目测了城门的券拱内宽,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何智亚也给出肯定答案,“太平门是开门,史书记载,开门比闭门要大,现在看来它与同为开门的通远门、东水门的券拱内宽都为3米多。而重庆现存唯一的闭门是人和门,券拱内宽只有2米左右。”

  何智亚介绍,他查阅清朝到民国35年期间的大量地图,发现挖掘出的这座老城门与地图上的位置一致。此外,根据城墙的走向、相关文献以及当地百姓回忆等信息,均可断定,此座城门就是太平门。

  太平门原来是什么样子? 200步梯子到江边,左边有座桥,右边有座庙

  80岁的黄仁珍住在离太平门200米处的地方,她告诉记者,20多岁的时候,她就从江北搬了过来,“城门上面有房子,洞里也住过人,经常看到娃娃在洞里跑来跑去做游戏。”

  曾经的太平门究竟是什么样子?记者在绘制于清末民初的《重庆母城老地图》上看到,重庆9座开门除了东水门、金紫门外,都有翁城(附于城门之外的小城,用来遮住城门,便于防守)。而在太平门左边不远处,有一座太平桥,右边则是圆通寺。

  肖能铸介绍,圆通寺在清末拆除,而太平桥在上世纪90年代还有,“当时修滨江路,还在太平桥下发现了两尊摩崖石刻。”

  “太平门在城东南,城门上书‘拥卫蜀东’四字。翁门西南向。不过现在没有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邹后曦说,在过去,有瓮城的太平门相当壮观。“史料记载,入城即转白象街,径入经四方街已是府、县各署的门前,而出城走200步梯子就到江边,回头望城,一片壮丽繁华。”

  以后怎样保护? 从城门修一条步道直达江边,让百姓重温历史

  昨日,在现场论证后,5位专家表示,此次发现的太平门是重庆继老鼓楼衙署遗址后又一重大发现。专家建议,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发掘范围,同时,制定九开八闭重庆古城墙保护规划,结合人和门、白象街等渝中下半城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整体保护利用。

  “太平门到底是不是最早的城门还很难说。”市文物局副总工程师吴涛表示,史料记载,太平门修建于宋末,但现场多为明清时期的痕迹,“因为历史补修次数太多,接下来,我们希望找到一些宋代的遗存。”

  “太平门既然是开门,在古代就有城内城外的区别,这与重庆的山体与河道有密切的关系。”重庆市建筑师学会副理事长李世煜建议,利用现在的地形,将太平门与山城步道结合,打造一条从城内通向滨江路的历史步道,让人们可以从城门走向江边,重温这座开门的繁盛光景。( 夏婧  杨晨)

(责编:赫英海、张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