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与工作人员查看待修文物
传世名剑锈迹斑斑 非遗大师集体进宫助力———
昨天,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工作开始启动。一批身怀绝技的民间大师们将首次走进宫中,用手中的技艺对故宫院藏文物进行修复,修复的项目包括木器家具、宫廷灯具、车马轿舆、中和韶乐、佩刀佩剑、盔头、缂丝挂屏等七个类别的文物。
尚未对外开放的故宫慈宁宫,昨天变成故宫临时的文物修复工作室。记者走进其中的一间,面对放在桌上的几把锈迹斑斑的佩刀佩剑,简直无法想象它们曾经的样子。故宫文保科技部金石钟表组的专家王有亮对记者说,生锈现象是目前故宫院藏刀剑面临的最大问题,“修复一把刀通常要几个月的时间,但我们全院刀剑修复专家只有四位,根本修不过来。”
昨天,故宫博物院与东城区人民政府就“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启动暨安全培训开班典礼在故宫博物院慈宁宫举行。参加典礼的嘉宾中包括清宫造办处漆作匠人韩启龙第五代传人柏德元、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种桂友、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颖、景泰蓝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宫灯技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翟玉良、缂丝织造技艺苏州市代表性传承人王建江、北京市中华传统技艺技能织补工艺大师姜西玲等人,这些身怀绝技的民间大师们将首次走进宫中,用手中的技艺对故宫院藏文物进行修复。
记者了解到,因为年代久远和保管条件制约,故宫院藏的部分文物存在着糟朽、腐蚀、开裂、破损等自然损坏现象,亟须保护修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说:“我们经过调研,统计到故宫文物中有数以百万件需要保养和修复,而院内现有的科技修复力量,无论从技艺门类上、还是人员力量方面都过于单薄,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这些文物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修复。东城区不乏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也不乏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些甚至就是清宫造办处手工艺人的后代传人。他们将参与到故宫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逐步对木器家具、宫廷灯具、车马轿舆、中和韶乐、佩刀佩剑、盔头、缂丝挂屏等七个类别的文物进行修复保护。”
在昨天的合作项目启动之时,安全培训工作也率先开始。记者获悉,未来一周的时间,由故宫博物院的四位处长、三位科长担任教员,就《文物保护法》、故宫博物院防火安全、内保安全、文物安全、文物修复安全进行全天候的安全培训。单院长表示,此种情况在其他合作项目启动之时恐怕并不多见。“这是因为抢救性地修复保护好珍贵文物固然重要,但安全工作更为重要,安全是项目实施的前提、是保障。面对历经百年、数百年留存下来的文物,无论是哪一个等级,哪怕是文物资料,都十分珍贵,我们必须心存敬畏、认认真真地对待。”
单院长同时表示,“如果说,文物的抢救性修复避免文物的损毁是‘平安故宫’工程项目实施取得的重要成果,那么,与这些文物的保护修复直接相关的各种技艺,在濒临失传的绝境中得到了抢救性的恢复,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了科学的记录与研究,使原来仅靠口传心授的‘独门绝技’,通过运用档案记录、照相、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得到了永久性的记录和有形的展示与传播,这同样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非常重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