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斗香
古代,品香、点茶、插花、挂画,被称为四般闲事,是文人雅士培养上流社会文化气质的重要方式。宋人玩味沉香,能用上一生大半的精力去陪伴香烟,把品香上升到哲学层面,用香的品位如何甚至影响到文士圈子对人物品位高低的评价。
每一块沉香在它生成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环境际遇,因此气味也不尽相同,有花香、果香,可甜美、淡雅,在香的初、中、尾三段味阶上,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再加上沉烟袅袅,极富意境,正如李清照的词:“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唐中宗时期朝廷的王公大臣还会经常“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即“斗香”。虽名为斗,却毫无激斗之意,是一种针对辨香能力和诗文才华的竞赛。文人们通过沉香香味的辨别再诵写咏香诗文,以此为乐。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记者亲身体验了一次雅集斗香,地点就在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主持人是博物馆的负责人黄毅先生。不过这次斗香并不是“各携名香”,而是主持人选取了三种沉香,让桌前的众人品茗围坐成香席,品香竞雅。
主持人采用古代文人常用的“隔火熏香”方式,先是用刀小心地从几块沉香上刮出香屑,然后在一盏香杯中用香铲调好香灰,这一步可简洁也可繁复,古代有一门职业就是专门把香灰调出形状,或是在表面打出图案等。之后用香筷旋转捣松香灰疏松,并在香灰中心慢慢开出一个深两厘米的空洞作为炭孔,将一块长方体的香炭竖直埋于灰中,用火枪烧红炭头后再浅浅埋入香灰中,再把沉香屑放入一盏金片,夹起放到炭头位置之上。在这里香灰的控制是关键,香灰打得松紧、埋炭的深度都可以控制炭的燃烧速度,还可以在香灰上开洞控制香的方向。
“隔火薰香”可以使油脂含量高的沉香不至于因受火太猛快速燃尽,而可慢慢煎烤,“但令出香不出烟”。隔火材质有用金片、银片,也有选用陶、瓦、云母等制成的叶状薄片。李商隐《烧香曲》中的“兽焰微红隔云母”,用的是云母片,毛滂《更漏子?熏香曲》中“玉狻猊,金叶暖。馥馥香云不断”,用的是金片。
品香时,一手持炉底托起香杯,一手稍握轻罩杯体以聚集香气,靠近香炉缓缓吸气品香,一桌香席诸君可以慢慢地品闻,观其颜色、形式、香味,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
依此法更换装有不同沉香的香盏,或增加难度,换上装有混合香料的香盏,参与斗香的众人轮流体会。所谓道在香中,古人可以以香味寓人生,开香席坐而论道,撰诗词抒胸臆,今人难有古人的意境,但只要能辨出香名以及主持人的香中含义还是会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整个人的身心会更加洒脱、惬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