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人民美术馆>>K>>孔晓峰
人民网>>书画>>正文

品读晓峰的花鸟、山水

杨大伟

2013年05月21日15:03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某种意义上,写意花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画家参于悟道的载体,把对大自然的生机和灵趣的感悟,变成人造的心灵的真实,即变现为人们创造出来的感性直觉。

晓峰喜欢雅致,纵横驱逐,不拘于一。不囿于文人画的兴趣指向和笔墨把玩,放眼当今的风物,自然中写生、观察,向造化学习。他笔底的花草、鸟虫等,“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神行处温而正、淡而味、贞而润,有窍、有骨、有髓,毫无孤寂荒寒之病,反倒是渣滓俱弃、气韵凫起,消弭了明艳与幽秘的隔膜,刚柔迭用,笔在墨在。花鸟文化的衍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文化演进的投影。但就这一点来讲,今人似乎难以逾越前人的境界。晓峰的写意花鸟,以简静的特色卓然自立,不但形简神完,笔精墨妙,且简约疏淡,或疏花简叶,或幽秀淡远,隐约在光风霁月之中,清如水洗,静如天籁,似有若无,欲显还隐,足以体现了作品精神境界的玄远灵明。借物言志,寓情于物,造就了画家画面中含意隽永的花鸟意象。中国古代文人表达一己志向,抒发离愁别绪,少有直抒胸臆。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关注的正是花鸟的内在气韵与人之精神品质的联系。世人谓一花一世界,晓峰沉浸其中,独解花鸟之语。

中国人的山水情结可谓深之又深,山水语言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山水画家似乎更应尊重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惯势,勿出乎“卧游”、“畅神”;“怡情适我心”;而“激励心志”; 营造一个审美观照的“第二自然”。

晓峰的山水画既具视觉的生动性、意象的丰富性,而更为突出的则是“内美”精神:平淡无奇的场景,简略至极的房舍,平入直出的树木,他的画作山峰高峻、山泉漱瀑、丛篁幽居……比起许多人的精心结构,他的作品如似不经意的“偶得”。具有十足的传统山水审美意趣;画作近山清朗,远山云横,石浑厚而简洁,树蓊郁而荫秀,疏密得宜,笔墨相彰,则是传统功力的赋益。恽南田从文人画的立场出发曾言道:“妙在平澹,而奇不能过也,妙在浅近,而远不能过也。妙在一水一石,而千崖万壑不能过也。妙在一笔,而众家服习不能过也”。用这样的标准看晓峰的山水作品方感其中之妙处。旨在表现一种被过滤了的现实,一种活泼泼的生命意识.一种升华了的精神境界。儒家的道德感悟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相对于我们都是永恒的东西,只有你我才是短暂的。自然之道就是山水之道,人们一旦进入山水,过滤了杂念,荣辱可以皆忘,同时涤清着杂念及浮躁……

中国绘画史告诉我们:一个好的中国画画家就应该是山水、人物、花鸟“三科”相融,“三科”之间不分伯仲,白石老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而花鸟、山水 “二科”相容的如:八大山人、黄宾虹、陈子庄等所达到的高度,足以让我们认识到艺术内美素质的精神是同一机抒的。

花鸟与山水虽同取自然之美,但取法不同,结境不同,一微观天趣、一宏观整体;一动、一稳。难得晓峰“二科”兼长,图绘花鸟,禽活花芬、情景天成、生动灵秀。山水画境,小户牖中自有天地,出入造化。两种不同笔势,互用互转,柔境雄境并生。

对于晓峰的画面毋须多言,花鸟、山水有境,有境则自成高格。

2012年3月20日于杭州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