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人先生:一个纯正的人 一个纯正的画家【3】--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书画研究院>>藏品展示>>Z>>朱颖人

朱颖人先生:一个纯正的人 一个纯正的画家【3】

2013年05月14日10:37    来源:美术报    手机看新闻

(五)油画架上的国画起点

  朱颖人在工农专修班教课,那年刚好是国庆十周年。也许是因祸得福,学校要作献礼活动,就将朱颖人抽出来了。于是下乡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在生活感悟中,他准备创作一幅描写食堂生活的题材的画。正好忙于思考作画时,党支部临时把他抽出来帮忙画一张丈二匹的花卉画“万宝山“,当时他思想不通但又无奈,只好认真地帮忙去画了。画的过程中潘天寿、陆抑非、吴茀之先生都来看过,陆先生有好评很称赞,并提了些建议。朱颖人认真画好了这张“万宝山”的花鸟画,还请吴茀之先生落了款。回头朱颖人又过来画表现食堂生活的《好管家》。在献礼展览会上有消息传出来认为是除了国画系教师以外的人物画要算这张最好了。创作一结束是暑假前夕,校党委书记就通知他拜吴茀之先生为老师,帮吴茀之先生授课并学习花鸟画。那时“左”的思想很浓,朱颖人总想学人物画,但也没有法子,终于顺从答应了。到如今他才感到“因祸得福”。

  (六)一入吴门终生为师

  自从入吴茀之先生门下,朱颖人就全心全意地投入了工作与学习,细心听讲,勤作笔记,日夜练习。吴先生对朱颖人学习绘画,指出首先要分清“雅俗”,并说入俗难医,自己觉得基础差,并不要紧,可以学“笨鸟先飞”。朱颖人就按着笨鸟先飞的原则来学习。吴先生每周来上一两次课,并与潘天寿先生分头教授画论课,老先生教课认真,学生们听课,练习也非常认真,大家获益匪浅,后来朱颖人还把笔记整理成厚厚的一本《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并一再再版。当时破格能听老先生授课的还有卢坤峰、竺庆有等同学,吴茀之先生全面关心朱颖人的学习,提高他的认识,丰富他的知识,特别教授诗词更是尽心,在朱颖人分不清平声仄声时,吴先生则授以简单的辨别法,当他初谙诗词之时,吴先生却离他仙逝了。朱颖人继续自学,至今终于初步入门,成为作品上的一大亮点。

  吴先生与潘老先生以师友相称,但在绘画创作上的探讨,则各不相让,彼此说不服对方的就各抒己见,这对从旁学习的朱颖人来说收获极大,能理解两位名师不同的出发点与归宿处,从中吸取经验。使朱颖人不能忘怀的是直接临摹老师的原稿,然后吴先生加以评判,他记得有几次受到好评时,不敢信以为真,吴先生总是再三解释好在什么地方才罢。一次吴先生在为朱颖人的《荷花蜻蜓图》上题上“一片生机”并盖上“茀之欢喜”的图章,后来吴茀之先生在朱颖人画的《芦花明月夜、有客听爬沙》图上直接题上句子曰“颖人同志画竞,茀之题之观者疑为我画也。一笑。茀之又记”,他的学习得到老师的赞许。陆抑非先生也曾在朱颖人的画上题有“钩花点叶至明代周服卿(子冕)为最盛,此帧颖人同志以拙笔写之,更臻雄厚”并盖了章。其目的也在鼓励他努力学习。

  (七)受大师亲炙的黄金岁月

  作为吴茀之先生的入室弟子,除了学习和日常工作以外,很重要的是为老先生上课做好教学准备。每到老先生们去上课,朱颖人总是小心谨慎的,他是老先生的学生,又是学生的辅导老师,上课前先整理好教室,让学生们等着老先生到来,也让老先生一进教室就感到舒适顺当。朱颖人就一边积极听课仔细看老先生如何画,一边备课,思索如何教大学部学生。这中间使他深感老先生的示范作画极为重要,这样可使学生直接理解老师如何说的又是如何画的,这是教学法中提到的所谓直观教学法,这种直观教学可使学生听到理论的指导后直观老师如何作画,对于构思、运笔、运墨、运水的手法是如何应用的。直观教学是技法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亲身感受到技法的奥妙,过去师徒授课的优点都在于此,所谓入室弟子就是当面能聆听老师理论上的真知灼见,并看到老师由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笔法墨法的运用表现,在这种千变万化中,让学生们吸收其中的真谛。老先生强调大学部学生打好传统绘画的基本功,潘天寿、吴茀之先生认为大学生在三五年学习中能打好中国画的基本功已是不错了。至于形成自己的风格那是一辈子奋斗的事,画家如何确立自己的风格是无法教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全面修养,全面的努力方能悟到,故潘天寿先生提出三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一分其他的教学学习主张,道理即在于此。帮老先生上课是件繁杂的事,既要沟通老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将老师的要求贯彻到学生中去,并顺利地完成任务,使学生们增长学识,求得进步。朱颖人对老先生教的理论课极为重视,因为他明白只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有意义的,不然都是盲目的,潘老先生讲顾恺之的云台山记、石涛画语录,吴老先生讲的扬州八怪等都是从理论上指明如何作画,如何构思以及气韵之求得,对于笔墨方法的齐备,对于从古到今的发展等,对他帮助极大,他仔细听,仔细做笔记,退休后终于整理成一本书出版,影响于学校学生和社会。

  朱颖人他能获得学习进步,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就是能直接观看老先生作画,老先生画好后又能将作品借回家临习,临摹好后又可直接请教于几位老先生,老先生能指出是与非,以及如何改正等等,有时老先生对画有争论,这些都能使他得益匪浅,这是一生中极为珍贵的时间,这些经验使他能较好的贯彻在教学中去,也是使他能担当教学的重大支持,可惜“文化大革命”中止了这个绝好时机。

(责编:孙石磊、赫英海)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