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永宁老街:梦回千年古卫城--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石狮永宁老街:梦回千年古卫城

2013年05月08日08: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宁东楼

  古街百岁老人

  文祠

  古街

  日茂行圣旨

  永宁古称“水澳”,唐时称“高亭”,宋时称“凉恩亭”。南宋时,为防御毗舍耶国海寇入侵,朝廷即在此建了永宁水寨,永宁因此得名,寓意永保安宁。元朝时,由于海寇出入东南沿海,侵扰百姓,在永宁设巡检司。明洪武二十年,为抵御倭寇,朝廷在此设立永宁卫城,以作泉南屏障。永宁卫与天津卫、威海卫并称全国三大卫。永宁至今仍保留着非常完整的古街道,两条贯穿东西南北的街道把永宁城分成四个方块,状如鳌鱼卧滩,故又有“鳌城”之雅称。

  永宁古卫城依山而建,东西倾斜度达20多米,老街从慈航庙直落西门外,长一公里多,宽度约4米至5米。明朝时,此街称西直街。府志记载:“右千户所,营房八百四十间,在永清门西直街。”改革开放前,它一直是永宁商贸的集中地,如供销社、菜市场、手工作坊,甚至银行、税务、邮电等单位,无不拥挤在这条狭窄的老街上。

  老街每10多间店面自成一个单元,中间隔道小巷。店面大多两层,二楼前留段小砖埕,邻店之间可互相走动。店门原是由一扇扇活动的门板并连而成。早晨开张时卸下,晚上关店时安上,单留个边门可供人出入。老街路面原为石头铺成,给几代人的脚掌磨得非常光溜。上世纪80年代,华侨捐资,把大小不一的街路石换成了整齐的四方石。

  老街又称剖腹街,说来也有一段掌故。据传,永宁古称八卦街,分为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及水关街、场口街、白厝街、小街等,非常繁荣。明末清初,郑成功的义军与满清兵打得难分难解,永宁有时被义军占领,有时被清兵盘踞,势若拉锯。因国姓爷(郑成功)是永宁沙堤人的女婿,且发生了清兵屠城的“水关沟血案”,永宁人大多心向义军。满清官府一直很恼怒,故而后来建了这条“剖腹街”,意在破永宁的风水。永宁古称“鳌城”,状如海中的巨龟,据说这街一建,有如在鳌鱼腹中剖了一刀,永宁便将一蹶不振。但传说毕竟是传说,风水说法也未必可信。因满清迁界政策废除后,社会安定下来,形成闽台对渡,永宁经济渐渐复苏,到了乾隆年间,永宁又是一派升平景象。

  据祖父那一辈人回忆,就是到了清末,除了这条直贯东西中轴线的主街道外,北门街、南门街、水关街、场口街、永进巷等,仍是商店林立,盛极一时。单说这老街,就有商店200多间。当时,富甲一方的商家莫过于永进、霞源和兴源3个商号。在永宁街,永进开有商行,霞源开有当铺,兴源开有榨油坊兼磨房。此外,3家都经营船队,从事海上贸易。

  在永宁中街通往大埔境的地方,有一条小巷,叫永进巷,因巷内有一家“永进商行”而得名。“永进”是清代永宁走南北海运的大商家,鼎盛时,有商船几十条,一般抛锚停泊在外高垵海面,最大的那条船可以装每袋180斤的大米一万袋。商船每年出海走春冬两趟,南风时北上,至青岛、烟台、大连;北风时则下南洋,到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当年,“永进商行”在永宁街旁的大埔境,沿打铁巷到南门街共有10座气势雄伟的大厝,现在有的改旧建新,剩下8座,这些大厝一栋接一栋,沿坡路直排上去,气势逼人。“永进商行”的店铺就在永进巷内,只是许多已被拆除,建了新房,但是“永进”这名字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当年“永进商行”昌盛一时的最好见证。

  “荣兴商号”就在顶街,临街铺面并不大,到了里头,尚可见到榨油的大油车(压榨机)和磨坊等各种工具。“荣兴商号”的第一代叫高启特,乡邻都称他“特伯公”,他拥有3艘乌槽(大商船)。其中“兴源号”等两艘专航南北线,沿途经宁波、上海、青岛、烟台等大商港进行交易。另一艘乌槽“荣兴号”,则专航台湾基隆。“荣兴商号”在永宁经营油坊、磨坊,出产的面线细嫩洁白,十分可口,在台湾十分畅销。

  永宁十字街口还有个“建昌号布庄”,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曾经是一家生意十分火红的大布行。现在“建昌号布庄”的后人都在菲律宾,店址由镇政府代管,被开辟为“永宁南音社”。“建昌号布庄”的老板叫董光志,在永宁一带有非常好的信誉,加上一些侨眷均将积蓄的钱寄存于“建昌布庄”,相继办起“建昌钱庄”,相当于民办银行,有利息,存取方便。因为布庄常到厦门采购,便把大量资金转存到有乡亲之谊的厦门“益华客栈”开办的“益华钱庄”。而后来,由于“益华钱庄”经营不慎,在一次危机后破产,“建昌布庄”也遭遇同样厄运,相继倒闭。旧“建昌布庄”的店屋分为前后3间,最前面的店铺大而宽敞,中间是个小房,开有侧门,有楼梯可通到阁楼上,后边是库房。

  宁东楼

  宁东楼,坐落在永宁观音亭境,位于永宁最高处。该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为永宁旅菲同乡会第三届会长陈植鱼所建。几十年来,它一直是永宁一个极为醒目的标志性建筑。

  宁东楼坐东北,面西南,面积约17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其外观为精工细琢的花岗岩石砌成,楼前有宽阔的庭院。二、三层楼有雕花的阳台和欧陆风格的立柱以及中国古典的石刻门楹。在楼上,放眼远眺,永宁的山山水水、城垣街舍尽收眼底。

  宁东楼的规格结构都很高大宽敞。一进大门,即为前厅。厅之左右,各有两间大房。厅堂简朴。厅后的后轩廊上,一列4间后房。廊道上建有分合式大扶梯,可登二楼,直至三楼。

  慈航庙与霞源古厝

  永宁观音亭境,有一座慈航庙,又称顶亭观音宫,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主庙分前后两部分,庙前左右有钟鼓楼。庙中石碑记载,始建于隋朝,历代有重修。该庙奉祀男相观音,殊为罕见。史学家普遍认为,男相观音系隋唐文物,到了中唐之后,观音则为女性。该庙南宋称“永宁庵”,于1998年2月被评为石狮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就在慈航庙的左前方,有一座富有闽南特色的“皇宫起”建筑——“霞源”古厝,也称“秋官第”。“霞源”是办海运做生意的商号,“秋官第”则是其后人当官后对其府邸的称呼。其结构为三进三开间带双护廊,附石埕及围墙,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北边护廊屋前设典当,后作书房。南边护廊屋前辟小花园,后建厨房。屋宇外墙下砌条石,上叠褐色方砖。其凹寿大门则与两个角门构成“同”字状,显示高贵气派。凹寿双侧,下有浮雕底座,中为粉垛,上饰砖雕,所刻花鸟梅兰,俊逸生动。其石埕系用花岗岩石板平铺。石埕南边建一石舂屋,可供节日舂米之用。围墙底部,皆用角石平砌,上部则以红砖堆叠,围墙之北置大门,面对大路。

  说起这“霞源”,它应该是永宁旧商号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据传,“霞源”的第一代祖先叫陈孤,出身贫苦。近年来,在福建省涉台文物普查期间,经核实相关史料,得知陈孤的真实姓名叫陈墀高,因“高”与“孤”在闽南发音中相同,故民间将“陈墀高”称为“陈孤”。

  据载,陈墀高去世后,商务由其儿子陈大年、陈大勋继承,“霞源陈”成为扬名闽台两岸的大商号,发家致富后,“霞源陈”家族乐善好施,热心公益。道光十一年(1831年),陈大年、陈大勋捐资重修永宁慈航庙,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永宁城隍庙重修时,“霞源陈”家族也捐献巨资,名列捐资前茅。

  后陈家兄弟分别被朝廷授予刑部主事、训导之职。值得一提的还有,陈墀高的另一个儿子陈大源因在泉州府衙任职,迁居城内象峰巷,其子陈棨仁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著作等身,尤其是《闽中金石录》至今仍被学术界视为范本。其弟陈棨仪、陈棨伦也分别于同治六年、光绪元年中举人。至今在慈航庙中,尚存有陈棨仁亲笔题写的多幅手书。其中,有庙前石柱上题刻的对联:“亭以中名,挂汉平分塔影;音从观悟,倚栏来看潮声。”巧妙地将中亭观音4个字嵌入永宁的山水景物,为后人所称道。

  日茂行与大夫第

  林元品(1757-1826),又名文浚,字金伯,号渊岩,晋江永宁(今属石狮)人,为清代台湾鹿港著名郊商。其父林振嵩移居鹿港,初从事食盐零售,后创建“日茂行”。林元品幼年一直随母亲在永宁祖家。成年后赴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开放鹿港与蚶江对渡,泉台贸易往来骤然频繁,“日茂行”生意蒸蒸日上。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振嵩回家养老,林元品接掌“日茂行”。他精于商贸,在经营上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和开拓,并与官方保持密切关系,对地方公益则慷慨捐助,在鹿港、彰化一带颇得官府的支持和群众的拥护。

  林元品故居位于石狮市永宁西门外林氏宗祠旁,建于清嘉庆年间。故居为一座二进古式官邸,人称“大夫第”。如今前面临街围墙已经倒塌,连同部分石埕已改建成店面,但余下建筑依然轩昂壮观。

  “大夫第”坐北朝南,右有护厝,后有轩房,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其门庭高昂,两侧各有耳房一间,再进去便是石铺的天井。双边厢房廻向,井然有序。在宽敞的厅堂前,一式木刻窗屏,工艺极为别致,花格上配有四季花草的浮雕,颇为古雅。厅中顶梁上,至今悬挂着一个圣旨盒,盒面雕有“奉天诰命”4个金字。盒内有两卷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的诰封圣旨。这两卷圣旨系嘉庆皇帝因林元品“克襄王事”,封赠其父亲及祖父为“奉直大夫”的两通制诰。至今,此两卷圣旨一直被“日茂”后裔奉为至宝。“大夫第”正厅中原挂有许多祖宗画像,至今仅保存有“日茂”始祖林振嵩及林元品画像。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林元品派人往仙游重修祖坟,二月间,他亲率子侄20余人返乡祭祖,仅《祭文》中列出的绅士就达15人。一时冠盖云集,从而形成了“日茂”家族的鼎盛时期。现永宁西门外有一列通称“日茂”的清代古大厝(原有6座,其中两座已倒塌),即为当时所建。其结构恢宏,颇为壮观,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样式与鹿港林宅十分相似。至今围墙内留有多个竖旗用的旗杆座。

  “日茂”屋群还另有一附属建筑,名“莺山书院”,俗称“大书房”,为日茂子弟的课读之处。其建筑规模至20世纪60年代保存尚好。书院中,窗屏上名人书画流金溢彩;墙壁上泥塑木雕工艺精湛,内容包括花鸟鱼虫、四季吉庆、八仙祝寿、二十四孝等,形象栩栩如生,线条清晰流畅。庭前石埕,假山叠翠,花木争艳。书院左侧有一片桃花园林,配以书轩楼阁,甚为幽雅。

  永宁地方特色

  永宁地域民风民俗内涵丰富,除了富有闽南特色的婚俗和隆重的丧俗外,还有侨乡特有的拜别祖先、嗣子、祭扫祖坟、过番等礼俗以及独具特色的“陷城洗街”等民俗。

  宗教文化的传统,概言之,即敬祖追宗,表现为修宗谱、立宗祠、建族墓、设义塾义田、举族合祭、重视血缘关系等,既体现了浓厚的宗族观念,也反映了深厚的家庭文化底蕴。

  城隍信仰是闽台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宁城隍庙与石狮及台湾鹿港城隍庙有着特殊的渊源。清道光年间,由在鹿港创办日茂行的林家及地方绅士,自家乡石狮永宁恭请城隍至台湾鹿港建庙,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并将城隍文化在台湾广泛传播。多年来,鹿港城隍庙与永宁城隍庙两地之间的文化交往从未中断过。另一方面,城隍是守护神,守护城池、国家;也是司法神,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因此,城隍文化是永宁极具地域特色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城隍文化外,永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糕人制作和阿潭水煎包制作。

(责编:赫英海、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