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版画名家>>力群
人民网>>书画>>正文

关于力群

2013年04月16日13:49  来源:东方早报  手机看新闻

2012年2月10日,中国新兴版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文联名誉主席、著名版画家力群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力群之子郝相透露,父亲此前身体一直都还好,去年12月还过了百岁生日。不过,今年年初二力群被送进医院,终因肺衰竭在2月10日去世。

2011年对力群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他在12月度过了自己的百岁寿辰,另一方面,去年同样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和鲁迅诞辰130周年,全国都在纷纷举办纪念展览。借着这股东风,力群70多年艺术生涯的作品也纷纷得到了梳理和呈现,其中自然包括他青年时期的作品《鲁迅像》。

鲁迅对于所有中国版画家来说都是一个指明灯一般的人物,他在晚年时期将最后一份光和热用以引介青年拿起刻刀,以图绘的力量反映民间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出生于民国元年的力群正是其热情追随者之一,而他第一次见到鲁迅,竟是鲁迅的遗容。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享年56岁。力群和同学曹白被叫去给鲁迅画遗像。“鲁迅躺在那,还没有进棺材里面去。那个萧军,作家萧军趴在桌子上正在哭。有胡风,有鲁迅的弟弟周建人,还有王照,这是鲁迅的朋友,日本人。”1970年后接受采访时,力群还能清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去了就坐下来,就给鲁迅画遗像。心里很悲哀,(与)鲁迅先生第一次见面,就看到死的鲁迅先生。我手都是抖的,也很紧张,一上午画了四张鲁迅像。”

事实上,在鲁迅生前,力群曾经有数次机会与他见面,但都错过了。这或许是力群终生的遗憾,不过他的精神导师见过他的每一幅创作。力群通过曹白与鲁迅保持着通信,每刻一张版画都会寄给他看,《鲁迅像》就是力群寄给鲁迅,随后发表于上海《作家》月刊上的。这件作品是照着鲁迅的照片创作的,鲁迅身后还刻上了镰刀、笔和狗,力群曾解释,“镰刀表示鲁迅是一个关于人民创作的”,以笔做武器,是“和叭儿狗战斗”。

刚拿起刻刀时,这位热血青年还创作过一幅《三个受难的青年》,叙述的是他自己所经历的事情。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那一年,19岁的力群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水彩和油画,那时,他的名字还叫郝丽春,是一位来自山西省灵石县郝家掌村的小伙子。两年后,他和同学一起成立了“木铃木刻研究会”,他的《病》和《拾垃圾的孩子们》是叙述人民苦难的作品。然而,当年,力群却因为创作和另外两个同学被一起投入监狱,直到1935年才重见天日。

鲁迅逝世的第二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上下迸发出同舟共济、同仇敌忾的激情。当时在上海柯达公司任职的力群积极投身到抗日宣传中,从上海附近的长三角地区,到武汉,再到山西、陕西的抗战前线。最后,1940年1月,28岁的力群辗转来到了延安,成为鲁迅文学艺术院美术系教员。

同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动荡、人心涣散相比,延安是另一个崭新的世界,一切井然有序,生机蓬勃。力群在延安热情地研读马列主义,并完成了《饮》、《伐木》、《女孩像》、《延安“鲁艺”校景》等一批优秀的木刻作品,其中《饮》后来被英国博物馆收藏。1941年8月13日,“鲁艺”文艺俱乐部专门为力群举办了一次个人木刻作品展览会,展出力群各个时期作品26件。诗人艾青观看了当时的展览会,并对力群的作品大为赞赏,他认为《延安“鲁艺”校景》这幅作品的表现手法是最生动的,而真实生动恰好和这幅作品里的高原的树木与天空之间清朗的空气相调协,“以致使我们不得不为这位艺术家再现了的景色所魅惑。”同样是在这一年,力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力群在延安生活了6年。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他携带妻儿来到晋绥边区,担任《晋绥人民画报》主编。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他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当年冬天调入太原,筹建山西省文联,担任副主任,创办《山西画报》,任主编。1953年又调入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此后又担任过《美术》杂志副主编、《版画》杂志主编等职。很多年后回忆往昔时,力群表示:“我这一生,随着祖国的命运,真是灾难重重,算很不幸的;但又是很幸福的,因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能像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了的如此坎坷复杂的社会生活。”

1980年,力群在北京北海公园的植物园再次举行了版画展览会。这次离他上次的展览已经相距39年,而老诗人艾青再一次光顾了展览。这次,除了当年的26件作品之外,力群还呈上了另外70件新作品。艾青不禁感叹:“在这漫长的39年,相当多的时间处于各种政治运动中。由此可以看到力群同志是相当勤奋的。”

“文革”开始时,为了躲避批斗,身在北京的力群向组织提出了“回老家当农民”的要求。1970年,力群重新回到了灵石县郝家掌村的老宅。他在村里成立了林业队,带领农民在山间沟渠种树,根据沟渠地理,他引进了加拿大白杨栽种。60岁投身乡野的力群在这个时候失去了妻子刘萍杜。力群年轻时与一同入狱的曹白结为至交,后者将表妹刘萍杜介绍给了力群,刘萍杜随着他到延安入党、学习、当战地护士,逐渐成为一名知识女性,最后又回到山村,过起了农民的生活,终因不堪劳累,因脑溢血去世,永远埋葬在黄土下。

这一时期前后,力群依旧在创作,只是保留原本“装饰性强烈”的风格之余,创作内容逐渐转向抒情性、小品性的题材,如《百合花》、《瓜叶菊》、《山葡萄》、《石竹花》……艾青评价道,“看了他的这些作品,像读一首首抒情的小诗,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1977年,力群平反,离开郝家掌。他调至太原工作,担任新成立的山西画院院长,一直到退休。2001年,力群离开太原汾河边的居室,举家搬至北京昌平的一所小院,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他的儿子郝相说90多岁的父亲还不忘创作,画画国画,写写毛笔字。而力群在90岁时还没有完全丢下刻刀,移居北京后,他曾写信给原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山西省文联副主席董其中,“我想我们之间虽然住得远了,但关于版画事业还应互通消息,彼此多来往的……我买了五合板,还打算刻些木刻。”

年近百岁的他依然愿意和年轻人互致有无,就像他所崇敬的鲁迅一样,尽管他的后辈大多也已经成为了老人。

小说家王祥夫和晚年的力群成了朋友。他回忆力群总是一身中山装,戴着帽子,穿着布鞋,手边总是带着一本书,“老先生把他的散文集送我,上边的签字是一笔一画,老先生给我画画儿,十多朵山茶,不加一点点颜色,朵朵用笔有力,是木刻的味道。老先生送我字,一笔一画,是颜体的味道。老先生送我书签字既不称兄也不道弟,都是两个字:同志。”

2005年,力群美术馆在灵石县开馆,力群捐赠了他几乎所有的美术作品。而今,灵石县正在大兴土木,开发其丰富的矿藏资源,包括煤矿、铁矿和铝矿。据说为了一个大型铝矿的规划,包括郝家掌在内的左近邻村将全部拆迁。上世纪70年代力群亲栽的加拿大白杨,依然树立在沟渠里,没有旁枝,直穿云空。(文/朱洁树)

(责编:任文(实习生)、鲁婧)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