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天安门广场筹建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过程,曾在报纸上有过报道:
1949年9月30日,周总理在纪念碑奠基典礼致辞说:“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浮雕设计第一稿
据悉:把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什么地方?当时有几种意见,有人说,建立在西郊八宝山或者东单公园内;还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或端门的城楼上。为此,周总理亲自实地观测考察,反复研究,并征得毛主席同意,把纪念碑址选定在现在的位置上。
据说:纪念碑要设计成什么样子?周总理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后,亲自审批了碑的方案,决定建筑造型以高而集中为主。周总理还考虑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后,人们将要从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因此以朝北的一面作为纪念碑的正面,在最醒目的地位雕刻毛主席的鎏金题字。周总理还亲笔书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动工兴建,1958年落成。
浮雕设计第二稿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和他的夫人林徽茵仿北海公园明代建筑的“琼岛春晓”石碑而设计的。毛主席和周总理听取了美术家的建议,决定饰以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史为题材的浮雕。为此成立了一个美术创作组。彦涵当时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应建碑需要,同时调去参加了这个美术创作组。
美术组由雕刻家和画家组成的。正组长由当时文物局局长著名作家郑振铎挂名;常务副组长是著名雕刻家刘开渠和彦涵,同时吴作人亦为名义副组长。刘开渠为雕刻方面负责人、彦涵为画稿设计方面负责人。
中央决定创作八块浮雕内容,每组成员由雕刻家、画家和石工组成。
第一组《虎门销烟》:画稿艾中信、雕刻曾祖诏
第二组《太平天国》:画稿李宗津、雕刻王丙召
第三组《武昌起义》:画稿董希文、雕刻付天仇
第四组《五四运动》:画稿冯法祀、雕刻滑田友
第五组《五卅运动》:画稿吴作人、雕刻王临乙
第六组《八一南昌起义》:画稿王式廓、雕刻肖传玖
第七组《抗日战争》:画稿辛芒、雕刻张松鹤
第八组《胜利渡长江》:画稿彦涵、雕刻刘开渠
这八组雕刻、画稿的助手:李祯祥、邹佩珠、张文新、王鸿文、夏肖敏、王卓予、陈叔光、刘士铭等。碑上的花纹是张开先设计的。
此外,石雕工人组长刘润芳、副组长王二生以及一些工人等。这些石工大多是河北曲阳县召来的。
在天安门广场搭起个很大的工棚,浮雕工作就在这里办公。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伟大工程是集体创作、劳动完成的。绘画设计与浮雕等工作,因为我了解的材料有限,当有不周之处。我只是在这里将自己熟悉的《胜利渡长江》画稿设计情况加以叙述。其他上述诸多作品,我就不在此一一介绍。
彦涵一方面要组织画家们讨论题材内容进行画稿设计;另一方面他也在设计《胜利渡长江》画稿。他收集了有关渡长江的文字介绍和照片资料,研究这方面的材料,他还找当时参加渡长江实际战斗过的人了解当时情况,从而起草画稿。画的写实,在构图上他注意人物左右要充满,前后要有层次,要注意人的比例和船的结构,要画出人物冲上岸的战争气氛,还要考虑到浮雕的艺术法则和它的特殊性。
画稿完成后,经小组讨论,大家对彦涵的画稿虽然意见不多,但他又作了三次修改,在构图上变化不大,只在适应浮雕的层次上作了修改,画稿是用铅笔线条画成的,然后送中央审查,并得到批准。
画稿经中央审定后,彦涵把《胜利渡长江》蓝图交雕刻家刘开渠进行浮雕制作。因为画稿是由中央审定的,即交助手夏肖敏在刘开渠的直接指导和亲自动手下按照彦涵的画稿做成泥塑,翻成石膏,之后交石工刘润芳打成浮雕。
所有的浮雕是由整块汉白玉打成的。浮身是红色花岗岩,是从山东采来的,由火车专门运到前门火车站,然后用滚木铺成轨道,在夜深人静时,以人力滚到天安门广场工地上。浮雕于1956年完成,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落成揭幕。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缩影,它给后人留下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印记。天安门广场,是我国政治活动中心,竖立在天安门广场宏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子孙后代对先烈永志不忘的标记。它的建成使天安门广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