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现代名家>>冯今松
人民网>>书画>>正文

山水摄神韵  学富品自高

李传锋

2013年01月24日13:06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我和冯今松先生相交,已有三十来年了,他象一个敦厚温和的大哥,总是给人一脸亲近的笑。我从大学分配到湖北省文艺创作室的时候,美术界正在宣传户县农民画,我们省里抓的典型是黄陂农民泥塑。文艺创作室和美术工作队同属文化局管,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辅导工农兵文艺创作。冯今松那时候三十多岁,风华正茂,他是抓黄陂泥塑的主力队员。后来,咸宁有个青年画家,画了一幅“地下长城”,是“深挖洞”的题材,冯今松发现之后,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帮他出主意,安排人协助修改,这幅画后来在全国美展获了奖。冯今松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总是把组织交给的事当作大事认真做,他总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热心做。三十年过去,冯今松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我已叫他今松先生。今松先生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从事过理论教学工作,从事过创作辅导,又长期从事美术组织领导工作。几十年来,他一直拿着两支画笔,一支用来勾画机关的前景,一支用来偷空作画,用我们的行话叫“双肩挑”。在清贫的文化单位“双肩挑”可是一宗很辛苦的买卖,全心去做官吧,有职无权,前路很窄,全心去从艺吧,又有负组织信任和群众期盼,此所谓双肩担日月,乾坤乱沉浮。那些年,昙华林是一个大杂院,美工队虽然改成了美术院,但干部缺少宿舍,画家没有画室。后来,冯今松当了院长,正赶上改革开放,他的领导潜能得到了很好发挥,比如,院里想建一个展览馆,没钱,在当时,百废待兴,资金奇缺,要使人相信建展览馆的重要性是很不容易的。他听说财经大学有一位教授调至省计委当了副主任,他就去找这个副主任,他去了几次总碰不着,但他坚信这个副主任是懂行的,一定谈得来,他差不多天天去等,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见到了这个副主任,两个知识分子一见如故,钱也到了手,局里也拿了钱,美术展览馆就建起来了。搞什么事只要全心投入,肯动脑筋,就能成。他团结一班子人,没几年功夫,美术院就大变样了,不断盖起一幢幢职工宿舍,还给每个画家盖起了专用画室。后来,美术院又升格为副厅级单位。随着美术市场的逐渐成熟,美术作品开始装点人们的生活,一部分画家已经先富起来了,抚今思昔,这真是令人高兴的事。

有人问今松先生,你长时期搞行政,把业务荒疏了吧?他说这要辩证思考,搞行政,想把一件事办好,得和方方面面打交道,多打交道就丰富了知识,多动脑筋,实际上就锻炼了我的“软件”,说不定脑了就好使得多。果不其然,当他作画时,便时有神来之笔。

前几年,今松先生要退休了,我去看他,有感于近年蓬勃的书画展览,我问:你为什么不办个人画展?他平静地笑笑,只说了一句“顾不上。”他真的顾不上,他是院长,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他要为别人办画展、出画册且鼓且呼;要说顾也顾得上,凭他的影响,凭地位,弄点钱为自己经营经营,也是轻而易举的。他不是顾不上,是不顾上。他这是一种风格,这是一种师范,是人品和艺品的表现,今松先生做人做画都很讲究修养,凡事以身作则,能团结人,顾全大局,从不张扬自己,他以礼待人,以诚服人,与他交往是不必防备的,他是湖北美术界不可多得的优秀领导人,年纪一到,就得退休。退休对于双肩挑的人其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他扔掉了一部分责任,得到了时间,他要全心全意画画了!很快,我们就看到了他的画展。他的画展隆重而热烈,同事、朋友和学生都来帮忙,这是积累多年的感情的回报。大家在他的画作前流连忘返,惊异于他这些年的积累和创造。很快,我又看到了他的《冯今松画集》,精美而大气,花鸟山水人物,透出匠心,透出神韵,透出书卷之气,显示了独特的个性,这是才气与勤奋的结晶。

很多人说今松先生的画富于文人画趣,确实如此。文人之雅亦有大雅小雅之分,我所理解的文人画,不单是文人的雅兴,更多表现的应是文化的趣旨。比如官人作画,心傲而性躁,多有霸气,何来文化的趣旨?又比如诗人写诗,讲究语言锤炼,讲究音韵把握,这是承托诗意的要件,但真正的好诗更要有意境,而意境的创获就得靠学识和修养了。也可以这样说,要做学者型艺术家,不要做工匠型艺人。要把诗做好,一要品高,二要学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艺双馨”。诚如古人所言:“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学富则胸罗万象,书卷之气溢于行间。”今松先生称得上品学富之人。

今松先生爱画莲,而且爱以莲赠人,自有他的寄寓。莲是高尚洁美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所崇尚的人格风范。我看到过今松先生很多幅莲画,枯荷所见不多,多是夏荷,或几枝或万顷,和风丽日,生机勃勃,展其叶则多恣意运笔,浑然莫辨,绽其花则如夜空姣月,如龙点睛,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则献婀娜之姿。画家着意刻画的是莲的风姿与神韵之美而不在其物象之真,要看物象之真,看摄影得了,何必看画?还有,看今松先生的莲画,得慢慢看,细细品,才能看出滋味来。我常想,能求得其红莲一枝,养之于壁上,薰香读书,夫复何求?!

我特别喜爱他的花鸟山水,朴实无华,优雅而自在,不带任何炫人眼目的做作。他画的山水花鸟,初给人新奇朦胧之感,变形而不变味。今松先生笔下的形象,说其抽象,它又能让大众看懂,说它具象,却又不同于传统的写实,这就是他的精明之处。在美术界多有惊人之举的时下,他对传统既不偏执固守,也不“彻底颠覆”,它背靠传统却又大胆突破,不照搬西画却又巧妙吸取,稳踏在中国画的基石上,用新的艺术语言,打探自己的心路。他执著于用色彩表达对生活的某种感受和认识,寄寓动人的理想。他的画,常用摄影的浑光,焦点的模糊给人一种似仙非仙的奇妙,如山岚渗漫,如雾里看花,但画幅中一定有他的聚集之处,如以荷叶为龙则以花点眼,发以山石为龙则以小鸟点睛,在飘逸的愉悦之中给人以心灵的撞击,有如灯火阑珊处的“她”,让你蓦然回首。这与写短篇小说异曲同工,在情节的高潮处必有理想的光源。短篇小说情节不必复杂,但必要有动人细节,没有细节之小说是故事梗概,有骨无肉。我想,作画与写小说都是审美之术,艺同此理。一点一划是细节,千山一鸟是细节,细节是最能表现功力的,情节给人以印象,细节给人以感受,粗糙的工匠是生产不出细致产品的。今松先生笔下的山水,讲究诗情画意,景象与意韵的结合,诗意与理念的互补,好比置身于云蒸霞蔚的山野,与花与鸟作自由对话,物象与心灵之间得以勾通,让人处于物我两忘的境地。在今松先生画作中,丑怪而颓丧的东西不会出现,今松先生是生活在现代文明的都市,追寻着田园山野的清丽与纯真。

近些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国画反映生活的艺术方式也发生了不少变化,除了传统的手法外,许多现代流行的艺术手法被广大泛吸收,在艺术空间的营造和图式、笔墨、点线的运用方面出现了新的风貌,这既是一种艺术的探索,也是一种精神的探索。有人固守,有人摆荡,有人突变,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艺术功底者,成果必然丰硕,品高而又学富,如今松先生画莲,上之上者也。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