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现代名家>>冯今松
人民网>>书画>>正文

画坛大家——冯今松

2013年01月24日13:05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中国美协艺委会会员、湖北省美协副主席、湖北省美术院原院长冯今松的画艺,吸取了中国画家长期积累下的高度写意精神的深刻、含蓄、象征、空灵,有着对传统笔、墨、色、点、线、面的参悟,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被归纳成极其简约的、有生命意义的符号;同时,他既承续了宋元前唐的彩画语言,又从西画的结构、从光中对色彩的认识及现代形式上得到启迪,通过画面传达了他的心声。他是在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中获得双突破与双创新的中国画坛独树一帜的画家。

冯今松早年从事艺术理论的教学工作,这些学习、研究,几乎常常成为他创作与理论创新的灵感源泉。《四溟诗话》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今松以他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从古代文论中悟出:“其实,画理亦然,‘三解’之创作理论同样适合于指导中国画创作实践。各人的风格和多个地域的中国画,无非是有的‘可解’,有的‘不可解’,有的‘不必解’;或说是‘具象’、‘抽象’、‘意象’。谁能把握住这三者的最新统一结构并用笔黑表现出来,那就是创新、发展、新风格、新传统。”而他所说的“三解”,每幅画里都可能有,但比重并非等分或机械地进行划分。他还提出,观念上的破旧立新也是很重要的:一破“折枝为上”的创作观念;二破“水墨为上”的传统技法观念;三破“自然结构为上”的造型观念。他的创作实践对他的艺术理论作了最贴切的诠释。

冯今松的美术作品,并非都十分好读。有人说他的作品不是写实的,但也绝不是抽象的,而是意象的。他的创作体现出把哲学、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引入与消融,升华出一种知性美、朦胧美与意象美。在他的大量的花鸟、山水作品中,蕴含着中国水墨艺术与人文精神要素的深刻相通,也展开着从物象与自我之间的变流与沟通,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有机统一,同时体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所钟爱的具有构成意味的《红莲赋》(入选“中国百年画展”)、《玉荷》,这种题材在他的画作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们已上升为一种心象:对人类社会真善美的期盼与追求。那些新意翁郁的荷花,宛如少女的红润的脸,展开的的青绿罗裙;千千万万的红莲绿荷,更是体现了一种坚贞、高洁与宁静。这类作品中,可解的成份居多。而且打破了“折枝为上”的传统花鸟画创作观念,把花鸟世界置于整个大千世界之中,置于现代生活之中,而不是把一枝一叶孤立于丰富的现实生活之外。

他的《双鸽图》,破了“水墨为上”的传统技法观念,加强了色彩的表现力,强化了形式感。画面上,整个空间几乎为两大略有色差的红色板块所铺满,两只在“红地毯”交汇处的鸽子引项顾盼,正期待着四海来客。几叶翠竹点活两块大小不一的留白,这幅画作,可解不可解处都有,最古老和最现代的得到了统一,从中,我们也看到了画家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轨迹。

他的画作《似耶非耶》,诚如画题一样,不可解的成分居多。画面是梯田?是云海?是云海、梯田的融会?还是物理学中磁场效应图解?似耶?非耶?说不清。这“说不清”,正说明此画破了“自然结构为上”的造型观念,画家在此吸取了彩陶文化、青铜文化的打散构成的手法,创造了新的笔墨形态。它却留给观者辽阔的想象空间与再创作的机会。画作《你怎么啦》,鸟儿望着懵懵懂懂、迷糊不清的慵猫如是问道。不仅鸟儿对猫之状态不可解,观众可能不仅对猫之状态不可解,而且对鸟儿何以要关心此猫也不可解,对画家为何作此画更不可解。画家心中是有答案的。观者他日未必就不可解?

《静静的荷塘》这幅画,水草、荷叶、荷花、莲蓬都凝固了,静悄悄的。但翠鸟的回眸,点破了静谧。是莲动下渔舟?是鱼跃莲叶间?抑或双蛙戏荷下?此画确有不可解之处,但它的意境是那么恬静迷人,给人感受良多。我们又何必去解那既不可解也不必解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是而已。

《香祖》是画册中构图最简洁、人们最赞赏的精妙的文人小品画:两个带把儿的杯里放了8根剪叶兰。兰为香祖,亦为楚魂。此画笔墨精妙、造化无极,它看似西画的速写静物,西方抽象主义、唯美主义精神也得到体现;然而你细细品味,它却大有梁楷的笔意与诗画一体的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在这里,中国文人画的简约被推向了极致,而西画的变形也得到了水乳交融的运用。在这幅精品中,画之“三解”与“三破”之统一得到充分认可。画家写画已写到了一种崭新的自由境界!

冯今松的艺术修养是多方面的,艺术美的相通为心有灵犀者另辟蹊径。他在华中师范学校(今华师大)大一学的是音乐,第二年才转到美术系去的。看看他的精品之一的《红辣椒》吧。那62个红尖椒,就像62个欢跳的音符,那奇妙的椒梗如三组五线谱切分着画面,极其舒展自由。它们流淌着,跳跃着,演绎成美妙的舞曲。是牧音短笛?还是木管四重奏?是溪边流萤?还是“星星之火”?是乐曲?是书画?我们也弄不清楚了。但它又是这样的抢眼,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前所未见韵味十足的“形”。它是古代,它是现代;它是东方,它是西方;它是音乐,它是美术;它又统统地不是。哪——它是什么?他是冯今松。有古有今,无古无今,说古亦今。他游刃有余地处理着各类辩证关系,将其自然延伸到更合乎艺术规律与本质的方向。

中国国画院院长刘勃舒这样评说:“今松为人质朴,处世淡泊,而情感炽热,当他寻找艺术和心灵的自由通道时,他的作品带给我们的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消极避世的超脱,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发现和爱。”

冯今松已年近七旬,无论是他在大学任教,还是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时,他总是把培养青年画家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看到他们佳作迭出,比自己出了力作还高兴。他的无私的关爱与循循善诱又切中要的教诲,激励着湖北几代画家在艺海里踏波勇进。1974年起,他一抓5年,黄陂农民泥塑闻名遐迩。全国美术界领导人华君武、王朝闻、刘开渠亲临黄陂参观指导,并决定召开全国现场会,调京展出。冯院长为湖北美术界、为湖北省争了光。同时,为我省培养了一批颇有才气的雕塑家。

1993年,他发起并相约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广东画院、湖北省美术院联手主办“世界华人画家三峡刻石纪游”的文化公益活动。自筹资金,精心策划,具体操作。峡江风雪染白了他的双鬓。在他与同仁共同努力下,1995年,国务院三峡办在京召开了三峡刻石协调会,功在千秋的刻石正式启动。1996年,由世界华人印章刻石137件并摩岩刻画146组成的三峡刻石,被国务院刻石组委会定名为“三峡刻石第一观”。1997年三峡刻石峻工,海内外著名华人画家百人齐聚三石门举行揭幕式。中央电视台诸多频道播出了《东方塑——三峡刻石》。《荆楚大地的新中国第一》一书,是专文介绍冯今松发起组织三峡刻石之报告文学。这4年,冯今松可谓心力交瘁,他瘦多了,我们却清楚地看见,他在丛中笑。三峡刻石是一条艺术长廊,是一座历史丰碑,它向当代、向后世展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精粹,同时也展现了一个省级美术院院长对事业的赤诚、胆识及卓越的组织才干与为省、为国建功立业的胸怀。

冯今松从不重复古人,也不重复自己,当然,他也不会重复昨天。我们期待着冯今松在理论与创作上再创新高,把美奉献给人民群众和养育他们的故土。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