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李耀林
人民网>>书画>>正文

居山研墨  辟境问途

李耀林

2013年01月24日11:0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拜访贵州画家工振中先生,在他的梧桐新居画室拜读了他30多年的旧稿新画。从他描绘贵州的山水画中,我看到了陌生却又新鲜的东西,在层层静谧的灰色墨韵中,一片片蒙蒙的山岩树丛。那是凝重深沉的贵州山水,那是润泽美丽的大地。画中疏淡而变化丰富的笔墨,一脱山水画中老生常谈的旧腔调和新八股的俗气,沉着朴实的用笔,圆润优雅的落墨,吟出仰颂云贵高原的心曲。

中国山水画白唐代形成独立的山水画科,历代画家孜孜以求描绘巨峰叠翠的笔法和墨色,他们借马泛舟,历游山川江河,寻找山水中的笔墨,笔墨中的山水。千百年过去了,留下画卷万水千山,而见于画谱中用笔用墨的构法皴法不过几十种,由此可见立一种笔法所需的巨大代价。直至当代,凡山水画巨匠,都有自己独到的构皴用笔方法和面貌,而中国山水画的构皴用笔方法,被看作绘画风格的主要特征。人们乐道于黄宾虹的深邃墨韵、傅抱石的信笔驰骋、李可染笔墨的严谨厚重,但每一种画风,又不仅仅是笔墨的锤炼。人师们运于笔端的是与自然的久久笔谈,是拜访过古人书斋画舫的体验,是画家修养、情操和品格的阐释。笔墨是苦行僧修炼的正果。

王振中先生1963年于中央美院国画系毕业后,走进了贵州大山。王振中从师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在前辈那里见识了中国画笔墨传统的法度,对传统笔墨有深刻的解读,但他知道那并不是栖身之地。他追随李可染先生的艺术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又要出得师门见窗外的世面,向贵州人山学习。在居山研墨的30多年中,王振中先生走乌江上下,入黔中高原,访苗侗木屋石寨,积累了大量画稿。他从云贵高原的地貌中,打开山水画新境,从纯朴古拙的贵州民间文化中,拾取重新冶炼笔墨精神的火种。他画中浑厚悠远又宁静安祥的山山水水,正是他30多年搭起的艺术新居。

贵州是一个使你过目不忘别而思返的地方,王振中先生长期生活在这片艺术沃土之中,他激情于高原起伏的山川,激情于柱峰天水的雄姿壮魄。他拿着轻轻的毛笔,面对大山刚劲涵蓄的石纹,他想表达的并不是笔墨本身,而是大山美的精神。他画出持重的线、结实的皴点、丰富的灰调子,他画出贵州山水特有的葱郁、庄重和雄浑,他画出贵州梯田曲转的节奏、山谷中民居的恬淡、温和与空灵,他画出了贵州山水的气派。这是王振中先生自己的艺术语言,它不同于时尚的画风和流行的笔墨游戏,因为他的画风是多年自然风化的结果,而不是速成的快餐或应时的胭脂。

当代的山水画风多了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画风,不再像古人那样费周折了,似乎用儿样旧菜谱加些沙拉酱,就是新画风。有些像面具抑或印花包装纸,掩饰的是空洞和贫乏吧。而对于王振中先生来说,他不惜作艺术的笨重劳动,他愿走远途去采摘山间的真花。他漫长的艺术旅途,每一步都接近那灿烂的有生命的山花。中国画面对西风东进,过份迷信艺术样式,追求笔墨的花样,把充满生机的自然画成冷冰冰的符号,用苍白的笔墨游戏和塑料花装扮自己的风格。这是山水画的新衰落。人们不再愿意多谈生活了,似乎一说深入生活,就显得很土气,很没文化,有些穿马褂的尴尬。其实,即使纯抽象艺术,也要讲生活,要积累很多生活才行。无论什么新的符号,出奇的笔墨,它们反映的是画家对美的发现,是画家描绘美的方式。王振中先生精于笔墨和艺术形式的锤炼,但他更醉心于挖掘美的内涵。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既要磨炼控制宣纸上的水墨技巧,又要抵制技巧的诱惑。明代以来,对笔墨的迷恋,使许多画家远离自然,走进了笔墨程式化的死胡同,使中国画山水失却了生气而逐渐衰落。王振中先生深入贵州几十年,传记贵州大山的容貌,皴染高原的灵魂,形成了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山水画风。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王振中先生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并在贵州大学艺术系和贵州艺术专科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中国画专业画家,同时对贵州的中国画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他在贵州取得的艺术创作和教学成就,李可染先生和张仃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为贵州繁荣和发展中国画艺术付出了辛勤劳动。王振中先生的艺术活动不仅限于贵州,他的作品不断在国内外大展展出,他还是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客座教授,教授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王振中先生对他的中外学生传播中国画艺术,强调从点划开始,从艺术精神的体验开始,不能神化,更不能庸俗化。

在王振中先生的梧桐新居客厅里,挂着30多年前李可染先生的课堂范画。当他爬上了艺术的山峰,这张画仍然在他的身旁。我想,挂在客厅的这幅课堂范画,不只是表达师徒的思念亲情,那也许是激励他走一条师传统师自然的苦学之路的精神力量。

今天,画家们从四面八方云集都市淘金,王振中先生仍穿行于贵州的山山水水……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