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何建成
人民网>>书画>>正文

幻想是现实的与现成的

杨小彦

2013年01月24日10:28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举凡要成就一个艺术家,大概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学艺,第二个阶段叫探索,第三个阶段叫崛起,第四个阶段叫成名。

  何建成工作室图片之四

  谁都知道学艺不容易,所以学艺阶段很早就开始了。对于学艺者来说,首先,找个好的老师不容易;其次,找到个好老师了,把老师的东西学到手,更不容易;再其次,老师的东西似乎学到手了,然后看破老师的这点“东西”,自己钻出来,那就更不容易了;最后,不仅从老师那儿钻出来,而且还有了自己的“艺术”,那就属于不容易中的不容易了。所以,“师从某某”几乎是每个学艺者所要经过的门坎。天底下大概很少有人会无师自通的,如果有,那自然是天才,也就无须我在这里费尽口舌评来论去了。在这过程中,对于学艺者来说,最让他记忆良深的其实不是找老师,而是在某一天,突然恍然大悟,知道所跟从的究竟是个平庸之师,还是天才之师。天才之师固然好,名师高徒,徒随师名,摆脱了老师说是有天分;摆脱不了,便说是乃师遗风,也不难听。可万一碰上个平庸之师,所学自然平庸。自己眼光若好,看透乃师的平庸,靠自己来成长,努力奋斗,最后大概也可以走出来,可当中的弯路和苦处,就只能自己知道了。况且还有很多学艺者根本就看不出乃师平庸与否,一辈子始终“学”艺,而搞不清楚“艺”者何为!所以,我窃以为对学艺者来说,平庸与天才,都是命定。

  何建成工作室图片之十

  不过,学艺当中若碰上个天才或庸才,说穿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不管是天才还是庸才,他们的艺术都是一个学艺者所无法摆脱的视觉环境,学艺者必须、也只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及成长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属于那个“视觉环境”中的一员,沾染上了那个环境的风格,出手的“艺术”全都打上了那当中的“时代烙印”。到这份上,天才庸才又有何相干呢?!

  所以说,摆脱师门也好,自我成长也好,学艺者到了一定时候,关键还是要进入到“探索”阶段。然而,坦率说,我觉得这个“探索阶段”是挺讨人厌的。一是所学之艺尚未成熟,半大不小;二是自以为是,自视甚高,讲话和眼光半小不大,让人不知该说好还是说不好;三是充满了只有自己知道的苦恼,甚至充满了“无言的痛苦”,左肯定不对,右也有点什么问题。现在想想毕加索的名言“我不探索,我只发现”,似乎也有道理。大概他老人家早慧,十来岁跑到巴黎,面对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干脆不去弄什么鬼“探索”了,只把欲望像拉大便那样拉出来拉倒。要知道,所谓“探索”其实是很有点虚伪在的。“探索”为何?无非是求“个性”而已。可“个性”是天生的,能“探索”得出来吗?所以,探来索去,其实是在硬求一个“自己”,拼装一种“个人”风格,反倒真实的“我”在“探索”中不见了踪影。所以老毕他就以西班牙似的公牛劲,把“探索”变成了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视觉胡闹,结果“发现”就在其中了。这反而成就了他一生的画名。

  解决了“探索”,再坚持下去,学艺就成了多余,因为这时已进入“崛起”阶段:开始冒头,开始有了江湖地位。一般而言,这个阶段重要的是社交,你来我往,握手言欢,展览、开幕、研讨、访谈,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一阶段,重要的是仅记若干艺术格言,讲得玄玄的,既要发人深省,又要稀里糊涂。如此这般,“崛起”就顺利变成了“名声”,“成名”就成了现实,学艺者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艺术家,而且是著名的艺术家。那派头,即使不是明星,也很有点明星相了。所以,“崛起”和“成名”是联在一起的,既然“崛起”,“成名”还远吗?不久,我们就发现一个大牌艺术家站在某地让人崇拜了。

  自然,以上所说只是一般情形,和我要讨论的何建成并没有特别的关系。何建成笃实、内敛,是个典型的广州人,容易“热气”,讲起普通话来满嘴的发音笑话,比如把广东话的“西瓜”读成了普通话的“丝瓜”,而把广东话的“丝瓜”读成了普通话的“西瓜”。我之所以要写这么一个开头,是想证明学艺也好,崛起也好,成名也好,对于何建成来说,都只是外在的东西,丝毫不能证明什么。他是广州人,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广州的现实精神。他是曾经学艺者,现在是艺术家,艺术历程全凭自己一手一脚打拼出来,除了有现实精神,还得有不现实的狂想。所以,我想我是可以沿着上述所说的“四个阶段”来看一下何建成的成长以及他的艺术发展轨迹的。我想,我们一定会从中发现某些有趣的关于“艺术”的答案,而且是来自南方、来自广东、来自广州的答案。

  从学艺背景来看,何建成无疑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学习绘画的那一代人,因为他的绘画风格明显地带有那个年代才会有的视觉特征。我本人也是从那个年代开始学习艺术的,所以在学艺的道路上我和何建成有着许多的重合。但是,对比南方同时代的艺术家,何建成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他是在广州学画的。当然,我的同学,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在广州学习绘画的。但我们,不仅是我,也包括我的一些已经成名的同学,他们的画中都缺少我在这里所说的、而在何建成的画中却表现得相当明显的“广州气息”。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单挑出何建成的这一特征来说话的缘故了。因为我从认识他开始,就熟悉了他作品中的那种“广州气息”。我说的还不是广州的什么“生活气息”,表现了广州人的日常生活那种“气息”。我说的是一种视觉上和风格上的“气息”,一看就知道只有在广州学艺才会拥有的本土“气息”。要知道,这种“气息”是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广州成型的,具体来讲是在一个叫做“广州美工室”的地方宣传画“制作大本营”成型的,所以也相异于同在广州的广州美术学院的“学院风格”。

  我强调这一点对于理解何建成的绘画是有帮助的。中央美术学院的邹跃进博士曾经对七十年代广州的宣传画中大量运用逆光的效果有过研究。这种效果多年来已经没人理会了,而他在整理和研究毛泽东时代的美术时,发现了这样一种出现在文革后期的绘画风格和审美效果。当他深入到当年的广州艺术现实时,才觉得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来对待那一时代的“革命艺术”。其实,邹跃进博士所说的逆光效果就创始在广州美工室,那里有一班画家,像那个时代的流星,闪了那么几下,随着文革的结束而几乎销声匿迹了。

  何建成就是在那个环境中开始他的学艺生涯的。当然,七十年代的时候,他还只是个美术青年。更重要的是,后来,也就是到了八十年代下半叶,他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师从恽其苍老师。其时我也在读研究生,师从迟轲老师,和何建成是同一届的同学,交往甚密。那时,我就发现,他进行绘画创作时显得很有点与众不同。

  那个年代,不知是电影《黄土地》的影响还是陈丹青《西藏组画》的流行,美术界正流行一种绘画的“宏大叙事”风格,以为“思想”一定和西北地貌和人物风情有关系。在那样种一种氛围下,“南方”或者“沿海”就只能代表没有“思想”,因而也不会受到重视。学艺者们不是上黄土高原,就是远足西藏或新疆,好寻找深刻的异“土”情调,否则就无法完成有“思想”的构思。结果是,一个只画南方,不画西北;只画南方普通人,不画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的西北老人,就意味着只画“俗气”而不画“思想”。对比起来,所谓“广州气息”就只能居于等而下之的地位了,谁也不会把这个南方充满商业庸俗之风的内容放在眼里,尽管它被称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

  其实何建成也没有去画什么“广州题材”,但他更没有去画“黄土高原”或异“土”情调,也没有盲目追求那个年代风行一时的形式主义革命。从外表到内心,他的情感本来就只属于广州。可以说,和他的同学及同行相比,他充盈着太多的本土感觉,无法去除。比如,在绘画上,他崇尚一种细密的写实风格,不狂放,也不太“表现”。有一段时间,这一类写实就意味着“很行”,意味着“俗不可耐”。但何建成从来不考虑改变这一点。他一开始就如此这般地写实,今天也还是如此这般地写实。这说明他不追慕潮流,不为潮流所动。这一点在我看来,恰恰是广州人的特质之一。广州人向来我行我素,同时又不张扬,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我行我素”似的。当然,今天看来,何建成在建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之后,人们才明白,所谓“写实”对他来说永远都是一种手段。他用这种手段很顺手,他并不想在形式上过度耗费精力,从而影响他的幻想(后面再谈这“幻想”)。再比如,何建成在美院读书时,并不像已经习惯了美院习气的那些同学们,不断地从外国画册中寻找自己的“风格”标本,一天到晚做形式主义实验。何建成也看画册,但他只是看看而已。到了今天,我也更加明白,对比起那些大师的杰出作品(其实只是些印刷品),他觉得个人幻想更重要,更值得他留恋与表达。这一点显然和他在那个著名的“广州美工室”的学习与工作经验有关系。何建成从进校到毕业,再到留校当老师,然后再远赴美国,十几年后从海外回归,重新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他的绘画风格,从外表上看,真的一直没变。他从一开始就画得轻松自如,十几年后,他仍然画得那么轻松自如。他从一开始就能自如地描绘各种云彩,画渺远而虚无的天空,十几年后,他仍然那么喜欢画云彩,画天空,仍然能够不参考任何图片资料,也不借助于任何写生,就能把变化莫测的云层画得惟妙惟肖。也就是说,从骨子里他从来也没有改变过自己在年轻时(在“广州美工室”?)就形成的“自我”,反而更突出了年轻时的气质。从这个意义来说,他并没有像我一开始所说的那些学艺者的通常经历那样,落入俗套,真的去“探索”什么。我甚至怀疑他从不“探索”。他本能地就和毕加索一样,只相信自己由来已久的意念。所不同的是,毕生活在现代主义早期,提倡“精英”艺术,所干的无非是西式的“视觉胡闹”。何建成则自小生活在广州,丝毫没有“潮流感”,只把自我规范在个人幻想之中。所以他不会胡闹,不会进入抽象画的领域,不会紧跟什么潮流。他的这些特质,可以说根源于广州人的本性。

  广州是座有容乃大的城市,容纳外来人口的自由程度,可能居中国之首。绝大多数非广州人定居广州后,对这座城市的自由感都产生了强烈的印象,以至不久就自认为是个“广州人”了。但是,广州这种风格也有代价,那就是地道的广州人和他们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所形成的生活习性逐渐边缘化了。幸好广州人同样有容乃大,对于自己的这种“边缘化”也不太在意,而是平静地接受、消化,最后就是认可。大概他们相信,只要那些外来的“广州人”在这个有容乃大的地方生活久了,自然而然地也会“广州化”。结果是,那些边缘化的生活习性就会不动声色地重新主流化,最后成为描述广州人性格的依据。自然,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广州人本性变化的过程,他们在这么一种边缘和主流的交替变化中重新成就了自己。这个潜移默化的变化过程,在何建成的艺术上居然也表现了出来。

  也就是说,何建成是有他的容量的。读研究生时,他表现了对多种人物题材的兴趣,试图通过对人物的表现来寻找个人的表达方式。那个年代,他一方面不认同那些以黄土或异“土”情调为主题的潮流,另一方面也不想放弃对“思想”的追求。何建成的方式是通过可以辨认的形象去安排一个抽象的场景,来暗示他心目中的意义。从读书时开始,何建成的变化是,他逐步从具体的、以人物为主的方式向非具体的、不以人物为对象的方式转变。这是他变化的一面。同时,他一直没有放弃对具体物像的描绘。也就是说,在意念上他是抽象的,画面充盈着纯属个人的奇异幻想;在表达上他是具像的,从来没有走到抽象主义那儿去,甚至连表现主义也不沾边。反倒何建成和超现实主义有契合的一面。但是,也不能据此而把何建成定义为“超现实主义”画家。原因是,他并不追求集合不相关的物体、描绘不可能的现象这样一种方向。对他而言,画面中那些似乎是不可能的情景,恰恰是可能的。至少他坚信,在幻想中这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也许刚开始时何建成画云彩和天空只是一种自小就有的感觉,这种感觉和他的画法的结合是如此密切自然,以至于让他对此依依不舍,难以放弃。但是,很快他就觉得那种自小的感觉本身就是主题,代表着一种真实的幻想,所以他就在漫长的风貌中,不断地放大这种幻想,从而让自己进入这种幻想,成为这种幻想。

  长期以来,我发现我既熟悉何建成的油画艺术,同时又似乎有些不太熟悉。我和他是同学时,就目睹了他的变化,从人物转向悬空的石头和空阔的草地,以及草地上的深坑。那时,我觉得何建成大概对太空和宇宙有着奇异的向往,整天仰望星空,暇想不已。很多年以后,我从加拿大去美国,探访已经留美多年的何建成,在他的画室里依然发现了他的“太空绘画”,而以为他一直维系了当年的幻想。后来,他举家搬迁回国,重新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重新画他的幻想。这时,我频繁到他在番禺的工作室,看他的新作,发现他依然幻想如故,而且更加奇特诡异;依然是那一片变化莫测的云彩,凌空飞越的物体和没有理由的光照;依然是轻松的写实和富有魅力的、隐含着各种紫色的调子。但是,我发现已经不能用所谓“太空幻想”这样的概念来形容眼前的作品了。他的幻想和物理的“太空”并没有太多的关系。那是他心里长久以来就存在的世界,自小就无法脱身的世界。我发现何建成一旦具备了某种描绘能力后,之所以长年不变,是因为他内心的世界过于强大,比眼前的现实世界还要强大。于是,我明白,何建成在现实的广州人的外表底下,还隐藏着一个大概也同样属于广州人的非现实的意图,那就是固执地以自己为中心,一方面不放弃个人的幻想,另一方面超越这种幻想。回想起来,那些吃广东米长大的南蛮之徒,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国扮演了非同寻常的角色,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帷幕,不就恰好证明在他们身上,同时流动着现实的和非现实的两种血液,承受着表面看来是如此对立的两种基因吗?广州人的入世和广州人的出世都在近代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痕,都对中国南方文化乃至沿海文化注入了不朽的精神养料,都对铸造现代化中国的灵魂起到了不寻常的作用。不跟从潮流的何建成,在他的艺术中,所要表达的,一种既现实又现成的幻想,只是想证明,他有超越这种幻想的能力。他的作品就是明证。

  现在想来,何建成一直都没有“紧跟”潮流。在“广州美工室”时他这样,在广州美术学院读研究生时他也这样。到了美国,在异国他乡安家落户,谋生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也这样。回国了,当了美院的教授,也仍然这样。变与不变,现实与不现实,现成与不现实,都维系于个人的幻想。他用自己这几十年的遭遇,证明了他在万变当中,或者在不变当中,有一样核心永远存在,那就是对自小灵魂所受到的冲击和那冲击所生成的“真实世界”的表达。

  今天,已经中年的何建成名满南中国,是一个风格突出见解稳健幻想偏执的艺术家,和一开始我所谈到的那些“学艺四阶段”毫无相同之处。我想,也正因为他的学艺过程有如许的不相同,反倒突显了“艺术”的真正价值,包含了对“艺术”的重要解释。那就是,个人情感和幻想,以及对个人情感和幻想的超越,都是艺术的本性,都能够和艺术一样达到不朽。

  个人是有限的,但他所留下的艺术品却是不朽的,只要他忠实地在自己的创作中贯注了个人全部的生存内容而不其它。何建成的经历和他的作品证明了这一点。

  2005-8-25-完稿于加拿大温哥华威士拿滑雪度假胜地

(责编:任文 (实习生)、赫英海)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