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马书林
人民网>>书画>>正文

弹指一挥 永世留痕

马书林

2013年01月24日10:23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李老十,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画家,十年前以极端的方式告别人世,舍弃了他所钟爱的艺术,令人扼腕叹惜。十年后的忌日,夫人刘宝华决定为他办一个画展,以纪念逝者。

李老十在世时,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未办过个人画展,中国美术馆也没有其藏品。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出版界美术家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组织者没有忘记李老十,他的一幅作品《残荷》参加了展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不断收藏如李老十这样具有历史意义、学术价值画家的优秀美术作品,始终是美术馆收藏计划的既定目标。为李老十举办个人画展及与家属探讨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作品这项工作很快纳入我们的工作计划。刘宝华很通达,对于李老十的作品精心保管了十年,也希望这些作品应该放在最能展示老十艺术才华的地方。因此对于中国美术馆与之协商捐赠李老十作品并举办画展之事,报以真诚积极的回应,这让我十分感动。在筹备展览、确定捐赠作品、选择展品的过程中,有幸目睹了李老十留下的大量作品,让我这个同是作画的人颇有感受。

我与老十素未生平,而且今生今世也不可能相识了。与那些欣赏他的故友不同,他们是先识人而后读画,而我却是先读画却永远也不可能识人了。不能结识老十其人可以说是件憾事。但在冥冥之中却似有着丝丝隐隐的翰墨之缘。

一直以来我对老十的画就极为喜欢或说佩服,但却无缘亲眼所见其原作,只是看过他作品的一小部分,且还是印刷品。这次有缘看到老十的精品原作,怎能不让我兴奋呢。本以为擦肩而过无法实现的事,却偶然出现,倍感意外。对一个我一直带着遗憾崇敬的画家,对一份以为是无缘的缘分,我心中感到应该为未曾谋面的画友说点儿什么,写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

我十分欣赏老十的画……

大约八年前的一天,我爱人(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回家来说:今天我在书店买了一本好画册,荷花画的有点意思,很有味道,极苦涩却又极大气,残荷不破、字同鱼游。我瞥见她手中一本很薄,不大的小册子,当时很不以为然,我爱人虽然也是美院毕业的,但从不画画,也从不买画册,她能买画册真是破了天荒。画册简装,装桢平平。封面宋体书名为《李老十残荷图卷》,信手翻阅,确有磅礴夺目非同一般的感觉,画面极具视觉张力。荷泼自如,以豪放大气,率真脱俗,个性鲜明、神笔妙得等词语形容绝不为过。画面上的荷花莲蓬似在水上无限的向四面延伸,延伸。属于那种古中有今,今中有我,很有学术性的文人画风。特别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一幅兼书带画的长卷,中国方块字与荷花与老鱼同在一幅天地里畅游,和谐自然。中国画中出现书法是很平常的事,但把方块字作为独立形象与腹满鱼游的主体形象二者相近,彼此相依,主附均视,相得益彰的表现却是少见的。我也时常画荷,并常孤芳自赏自认为画荷感觉良好,但见到老十小画册那天,心灵被撼动了,真是有汗颜愧疚、自愧不如之感。记得当时我还追问自己,李老十是何朝何代的大画家,作画之大气竟可与青藤、八大、陈老莲比肩,我却如此孤陋寡闻。入定品读后,方知李老十为五七年出生的当代人,还比我小一岁,却已仙逝而去,人天永隔。惋惜、叹息、恨苍天无眼不留才子 ……

我收藏的画册颇丰,有的获时几乎也就随手翻翻,便上架列队去了,但老十的《李老十残荷图卷》一直百读不厌,爱不释手,珍爱异常,是我作荷习画的至宝之书。《李老十残荷图卷》 虽然是薄薄的一本小画册,多年来随我搬了几次家,而它总还是摆放在信手可取的地方。

从《李老十残荷图卷》即可以肯定的说,老十真是极具天赋的大画家。老十好友陈平《李老十残荷图卷》序中写到:“老十性傲,但朴厚。偏爱作大画,说是过瘾。便展纸、泼墨、圈花鸟、描人物,皴山水,但不师古法,而独辟蹊径,世人言怪,老十就是以怪享誉画坛。”客观的说,在我没有看到老十人物画之前,我在老十的残荷系列中并未感受其怪,而更多感受到的是那十万残荷的气势和秋意浓浓的神韵,正如老十在十万残花中题诗句“孤魂怪笔写残秋,满眼凄苍动鬼愁,若问原心何至此,八风纸外正飕飕。”老十画荷,多为横幅长卷,个性鲜明,小中见大,偶景寓心。画册中“十万残花” 、“四十莲花图” 、“秋风过荷塘” 、“风荷”等,可谓神笔妙意,天纵之思。花径鳞水,壮气十足。荷灵通圣,撼人心魂。我尤其喜欢老十的“十万残花”,真可称大手笔、大气势、大意境。十万残花,离形去势。秃笔写荷,毫飞墨喷。似乎想见老十做此画时一定是难以遏制那超常人的兴奋情绪,沸腾热血在全身汹涌,忘物忘我的放纵情怀的状态。以至于我们几次向宝华夫人表示收藏此作品的意愿,可宝华夫人对此画也情有独锺爱不释手,但最终还是不忍割爱而割爱。将老十“十万残花”这幅精品上乘之作捐给了中国美术馆。我想宝华夫人一定看到了老十的才赋应为更多人拥有的价值,才有了“十万残花”这件上乘宝品随其老十的这批作品成为传世久仰于中国美术馆的幸事。

客观说:当今中国画坛,画者芸芸,但有“感觉”者甚少。有感觉又深具文才,能文善书,并善作新体诗文者更少,而能将诗书画印做完美结合,并可将现代人对自然、人生、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以传统笔墨的表现形式来充分表现情感者,更是凤毛麟角,老十当称之一。

宝华夫人送来的欲捐赠的老十作品,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荷花、人物、书法。相对而言,荷花类作品我此前较为熟知,关于老十的人物画,我的第一印象是“鬼气十足”,阴气旺盛。我问及老十人物画画在何时,据宝华夫人讲是画在荷花之后,在老十临别的前两年。那两年老十画了很多鬼打架系列。往往画到深更半夜入神入境,十分投入。也不知他作何想法。有时画到他自己都毛骨悚然不忍再看。他把自己画在很多鬼画中。我好奇的问,怎见得画的是他自己呢,宝华夫人说,老十面颊有痣,颚下有须,说着指着其中一幅老十鬼画中的一人说,这就是他。熟悉他的朋友们都确认是老十。观像观画果然如是,最明显的是鬼打架系列之一中左上角画一小屋,老十正面平望,两眼直视,左右颊各有一痣,颚下有须,似乎在观望世态炎凉,人生百态,此人左边盖有一阴刻老十名章。让我确信此人为老十无疑。再见各种非人非鬼的人物充满画面。有头有体,有衣有裸。有古有今,有男有女。有静有动,有哭有笑。真是魑魅魍魉的千姿百态,画右上角款识为“相殴魑魅事,反目各成愁,我愿家家好,相安不杞殴。”从题文可以看出老十是个老实正直善良的人儿。似乎老十,对人与人的亲情关系不能以法理至善明德,就只有凭借阴界见神文化来发泄平等泛爱人生了。老十与儒家的以鬼神为中心的生命观向人文生命观转化的先驱观又是何等的相似。细品老十鬼画系列真是人人之间、人鬼之间,众生之间,丑态百出。牛头马面,阴阳相博。男女相斗,老少纷争。鸡鸣狗吠,明笑暗戳。妖女缠身,恶魔嗜人。夺钱抢物,人面兽心。想见老十对所观察所感受到的倍感厌恶,对世态不平及尔虞我诈的状态无可奈何,以至便借古讽今,以阴刺阳,借鬼嘲人,我想这即是以画寄思的本意。

近日,宝华夫人将老十准备举办捐赠展的遗作装裱好相继送来,我在选画中先睹为快。老十的画,题材广泛,花卉、人物、动物、山水、书法兼而有之,其中以花鸟与人物两大类居多。画幅不等,小大兼之,大者居多。荷花表现手法多极,意境不一。秃笔涩笔且元气淋漓。用墨法在且墨色班驳。人物画除鬼题材之外,禅、僧题材偏多。以诗配画,图文互补,可说: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字字珠玑,熠熠光华,诗文寄意,借古寓今。感慨人世,感叹人生。有些画中也常表现出“回首幽冥感忱多是是非非岂奈何”的消极心态。观原作我更确信老十的诗书画印均可谓之上品、上上品,格高上乘。老十不仅是个奇才、怪才,而且画作甚丰,欲展之前宝华夫人拿来的老十作品数量之多令人瞠目,我们在挑选参展的作品时让我们费解,老十离世时年仅39岁,生时做画成熟期算起来也就10多年,而作画数量简直不可思议。我们在选画时有人说“老十十年画了八十年的画。”可以确信老十不仅天分极高而且勤奋。有点儿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这么具有才华而又有自己锺爱的事业的人,为何要选择不归之路呢?然老十是个心态极其矛盾的画家,才会选择极端路,了却百了事。

为老十参展选画,观老十众多作品,我颇有感。清晰看到老十作画的心路历程,确信老十也曾走过临摹期,装饰期,彷徨期,成熟期,才形成洒脱霸悍的风貌,而只是那周期相对暂短而已。老十也曾有过躁抹涂鸦,迷惑彷徨时。也曾有过苦思冥想,潜修默炼日,也曾经历达摩面壁,心游万仞后,方才达到先哲隽思,落笔成章的境界。

无疑,李老十是不可多得的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生前虽属于还是暂露头角的中国画坛青秀,理应享有怪才、奇才,及顶级国画家之誉。我观老十画做叹:老十不仅是高产画家,而且是当代少有的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现代中国画大画家,是以书画抒发心迹而又独具个性风采的大艺术家。遗憾的是老十早逝,使得他的画风、画理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他的苍然浑厚的笔墨韵味和自然人生哲思的表现方式必然会引起画界、理论界的极大重视。我相信他的艺术价值将随着时间的荏苒、历史的评说,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

我想老十夫人刘宝华女士的此次捐赠绝不仅仅是老十的作品,她的重要意义在于引起当今艺坛对老十的关注,对老十的再度思考,对老十的再度审视和对老十的准确评价,期待美术史赋予老十以应有的尊位。

我很高兴我与我的同事们能为我不曾谋面的画友做了点儿事,将我喜爱的画家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览,也真诚的感谢老十夫人刘宝华女士的此次对国家美术事业的捐赠。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