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现代名家>>王西京
人民网>>书画>>正文

王西京文选:向古典致意

王西京

2013年01月23日19:39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应当看到传统古典精神中所包含的人的完整、庄严是一种永恒的、不朽的东西。在二十世纪人类心灵历经破碎、彷徨之后,在愈走愈远的现代艺术对人的感觉的开发已显得苍白无力的时候,一种向本回归、向古典、向传统的回归趋势已势不可挡。艺术史永远都是行走于两个极点之间。即:开发、收缩,再开发、再收缩。

对中国近代艺术而言,传统在“五四”运动后已被逐渐瓦解。其实,真正的中国传统精神是在宋以前。我们一代人对于真正的中国古典传统并不曾真实的领略和掌握过,因此我们距传统不是太近,而是太远。我们所反的所谓传统只是近代混乱状态中的文化。

应该说,中国古典传统精神是儒雅高贵的,是一种地道的贵族文化,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诽薄市俗文化就不好,对艺术而言,一切只是不同而已!但不管怎么说,这贵族文化却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

贵族文化指定典型属于文人士大夫的作品,是这些精神贵族们自己心灵的产物。它细腻、高贵、温柔、敦厚、储蓄,乍一看并没有市俗文化的赏心悦目,但却优雅、超脱、韵味无穷。它是中国文化人精神境界超越表象的时空,追求象外之象的崇高、明达、澹泊的胸襟的展示。另外它永远体现着一种脱尘超俗的人格精神。对物质的鄙视,对权贵的轻蔑,但对独立个性,对大自然却充满了无限热爱和景慕。

相对西方文化而言,这种文化的独特性正是他真正能与西方文化鼎足比肩而立的。但一个不幸的事实是:这种文化特点在中国古代(宋以前)的文字、绘画中体现的很强烈,但在宋、元以后,尤其在近代中国文学绘画中却显得太少、太弱。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否强烈、突出地体现着本民族的精神特点,并透过这一特点深刻体现着某种人类共同深邃的东西。从而为世界文化提供着某种有价值的积淀和启迪。因此外国史学界、评论界、收藏界显然更重视中国的古典文化,因为它更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成份。即是在西方,曾经风靡十九世纪的浪慢主义在反对古典主义的同时,狂放地表述艺术家个人的幻想、情怀,作品中充斥着被夸大了的情感,缺乏节制,缺乏理性的喧嚣,这都是为二十世纪现代艺术所不齿的。

对一个当代画家而言,向古典回归并不一定意味着“出世”,要如古人般遁迹山林去远离现实生活,陶渊明讲“心远地自偏”、禅学也讲“灭掉心头火自凉”。今天的艺术家更应在于远眺俯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后,有认清本民族传统中属于人类整体的、精神性的东西,充分理解它并坚持以一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人的严肃目光去关照它,从而有效地继承、发展它,继而在真正的古典与真正的现代交叉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十一世纪将是人类与自然和解,再也不愿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了,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二十一世纪的艺术将是彻底的、客观的,最本质的把握世界,归于自然。也将是那种悠远、浩渺、深邃、静寂的宇宙意识的提升,是天与人、物与我绝对融合默契的古典传统意境的发展,它显示了艺术家对于色彩纷呈的现实生活沉重的思索,显示了二十一世纪人类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理性思维不断探索的精神深度。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