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现代名家>>霍春阳
人民网>>书画>>正文

与道适往  著手成春

章 迟

2013年01月23日18:31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深具文化慧根的人,其先天禀赋必依赖于后天的学养积累和品性修为得以彰显。就绘事而言,作品的艺术张力并不取决于“洛阳纸贵”或笔墨技巧,它决定于作画者的文化价值含量及其因此而产生的社会影响。霍春阳便是一位处心弘忍,耽于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画家,他以淡远冲和、妙造天籁的画中境界伸张着中华往圣先贤的绝响与正义。

霍春阳出身并不显赫,祖上虽有出入翰林院者,但也名不见经传,更没听他与霍去病、霍光这样的高迈将相套过近乎。日本人服输的转年,霍春阳出生于冀中平原的一个普通村落,越三年,毛泽东定鼎北京,从那一时刻至今,他阅尽了共和国的沧桑变故、世事荣辱。六十年流光岁月,他的人生经历可以简括为生于战乱、长于困窘、志学于忧患之秋、成名多事之际,不惑于改革开放之初、通会于物欲横流之今。可见,霍春阳是名副其实的围而知之,他在经历了困惑、忧虑、不解之后,义无反顾地专注于华夏文明的传统经典,数十载不坠此志,并奉之为精神圭臬,无论是艺术理念和人生追求,都能折射出他近乎殉道者的虔诚心态。

中华文明自先秦至汉唐,为后世树立了太多的文化丰碑和千古绝唱。中庸思想、仁恕之道乃至侠者风神造就了汉唐时代奋发向上、以身许国的高贵气质,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精神境界笃定了多少志士仁人内修独善其身、外用兼善天下的人格典范,遂能千古以还英雄不死、仁者永存。对此,瞻之弥高、唯恐不诚,不诚即是不孝——霍春阳先生如是说。

霍春阳喜欢这样的句子:“多瞻仰前辈一日,则胸中多一分丘壑,多一分丘壑,则少一分鄙陋。”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它流淌了五千年延续至今从未贫血,可谓道统深厚。道统者,即文化传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之骄傲并欣喜不已。

作为真正孔学精神中通往仁道的根柢,在乎中庸。中庸之为大道,并非是行为认知上的折衷,它是度,是恰到好处的思想支配能力。向往古人,期待得道,遂有恒心,有恒心则能知其不可而为之,则能求仁得仁、求义得义,则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则能善小而为、恶小不为,终能刚柔相济、磊落泰然。刚生于柔,文源于璞,故而勇者不争、辩者无言、大象亡形、人音稀声。雄强源于至柔,因此至美,美之极即雄强至极,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言至此,霍春阳如坐春风。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病态症候,心性浮躁加之审美疲软,面对传统文化这至纯的母乳所却抱以冷漠和不屑的态度,令人心寒。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太多的物欲实惠,然而“沈于物、溺于德”的古老忠告言犹在耳,物质享受无法提供保持赤子童心的足够养分,豪富高官未必具备高贵的人格,具备一流的人格既能拥有福禄,更能使福禄尽其所用。然而,今天人们在审美追求上已不再追求超越时空的精神意义,更多地是对稍纵即逝短期快感的沉溺与期待,仿佛瘾君子,吸罢这口,马上进入对下一次的渴望,因为肤浅无聊,于是喜新骛奇,陷入病态般的恶性循环。追星、炒股、网络漫游,无不类似女人面对“每天都有新感觉”的美容广告为表象美去忍饥挨刀……这并不稀奇,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底蕴,至宋代程朱理学已被曲解了很多,而明清两代的为政者出于私欲,在程朱学派的基础上邀圣人之名以成其牢笼天下士子的阴图。接踵而来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抱着富国强兵的美好愿望,却在西风东渐的历史氛围中不无盲目地托起了西方未必多圆的月亮,试图借光砸烂孔家店,加之随后的战祸频仍,以及代之而来的“文革”浩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几近面目全非。因此,当今社会需要更多像霍春阳这样宅心仁厚的人,持一已之长探古发微,以其折而不挠的精神,借助人品和画品将先贤的精神韵致通过体悟报之三五知己,推而广之,泽被当世;这便是“历久弥新”。历久不是单纯的继承,它是在与古人相互眷顾的过程中,对先贤经验的丰富与发展。时空的拉近和无限延伸,为古今主客体间的融台,创造了不断深入心灵的美的感受;故而对不断深入更新产生无限的崇敬和期待,此时的更新系于古人对我们敞开的胸怀,是对古今两个概念的双重肯定;它缘于对古人无限潜能的重新发现而产生的由衷喜悦。历久是内修而不求外用之功,因此定力深厚,生命也因文化价值的延续得以无限的扩张,这是在雄厚人文底蕴支配下的真实生命的扩张。在这个意义上,霍春阳做到了很多画家做不到的事,也正因如此。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艺术境界,作用于霍春阳身上较之同道提前了十年,这源于他对素朴之美的一往情深。

对于美的追求,游于艺而成大器者都会经历质文三变,周而复始的悟道过程,即由平正而求险绝再复归平正的道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一种高品味的追求,是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心态,其魅力在于对华丽藻饰的超越,这是一种觉悟。而霍春阳在完成了复归于朴之后,以至情至性,本色纯真的心境突破了对朴素之美的自觉追求,下意识之间置身于不自觉的本真境界,这是对古人“素以为绚”、“绘事后素”的完美诠释。

传统文化是霍春阳精神世界中的大自然,而绘画艺术则是释放这大自然中阳光雨露的最后纽带,也是霍春阳人格魅力的传神写照。他从未想过超越齐白石,也未曾攀比潘天寿,他只是想古人若见他或许会称兄道弟,他的人品、画品冲和圆融。清新得宛如新婴儿落地时的第一声啼哭。面对他的画作,我们感受不到惊世的悲哀和骇俗的震撼,能感受到的是如沐舂风般的中和之气,中则正、正则和、和则宽、宽则大度雍容,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是为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正是这种安详冲和之气,才能真正孕育出中华文明魂魄中固有的元气——浩然正气。这便是霍春阳对于当今画坛乃至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