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现代名家>>赵振川
人民网>>书画>>正文

中国画品评标准的变革

赵振川

2013年01月16日18:05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最近刚从陕南写生归来,陕南居民大多是历史上从南方迁移而来,居民带有明显的江南特色。如清初禁海,广东、福建一带的迁入者多保留闽越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时代的变迁,现在青山绿水间的居民已经是以二层瓷片楼房为主了,而且楼顶基本上是传统的屋檐式。从建筑的角度讲,楼板平顶完全满足实用的需要,屋檐式的保留是一种审美方式的传承。这是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保留,审美积淀不会突然熄灭。时代在前进,文化必然会在渐进中变革。

  众所周知,近百年来中国由于政治经济上的落后,出现了文化上的自卑,甚至出现了否定自己文化的声音。历史上每一次外来文化的冲突都会产生新的火花,都会推进文化的繁荣。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从容、自信的心态,可以更清醒地来看待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用时代的眼光来品评我们的中国画。

  中国画的传统,简单的说就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积淀在被称之为文人画的绘画作品中,同样也沉积在一切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中,不管它形式怎样,都会有“中国味”。一幅好的中国画应该有很多的味道,如传统的味道、线的味道、构成的味道等。中国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儒、佛、医、武”为背景的,也有着自己独立的风格。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优秀画家,包括民间工艺,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不断地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

  中国画的品评标准一开始就不单纯地拘泥于外表形似而追求内在的神似,艺术家解衣盘礴、究天人之际,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品格和人生境界。汉魏绘画擅长表现动态气势,宋代绘画极重写实,元明以后写意勃兴。品评标准从“六法”到“四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进。文人画家重神韵轻拘泥于细致刻画,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见解,近代齐白石则有“似与不似之间”的评判。中国画传统重视笔墨。南北朝的谢赫在《画品》中品评绘画艺术水平高下时就使用“骨法用笔”的标准,用笔的水平就是画家的功力。不象西方绘画重视光线体面,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而墨分五彩、知白守黑很好地解决了色彩的问题,使中国画不但有了形式美感、符号作用,而且更能体现不同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从而形成了中国画笔墨的艺术魅力,对于笔墨语言的突破和创新也成为艺术家终身追求的目标。

  笔墨语言的学习可以借鉴古人,要学习传统,但是传统是在渐渐离我们而远去。学习的立足点应是历史的、具体的生活中,时代在前进,必然会给我们新的视角、新的观念。中国画也只有用新的笔墨语言去对时代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长安画派成功地用笔墨语言表现时代精神,对我们的启迪就是要体悟生活。“迹有巧拙,艺无古今”,创造民族的、传统的、时代的中国画作品是当代艺术家的自觉活动和必然选择,中国画的品评标准也当然伴随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而变革。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