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了收了,  不要“藏”起来--书画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收藏

捐了收了,  不要“藏”起来

2013年01月08日08: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玛雅人的预言落空了,这个世界并没有随着2012的消逝而终结,太阳在2013新年的早晨照常升起。西谚云:太阳底下无新事。就美术来说,一切一如去年,并无了不得的大事发生。

  虽无大事,仍有一些值得备忘的小事。其实,有的小事,意义并不小。新年前夕,有两个捐赠仪式引人关注,一是力群家属将家中余存的木刻原版悉数捐赠中国美术馆,一是53位雕塑家和已故雕塑家家属向国家博物馆捐赠近60件雕塑作品。据报道,力群成为目前中国美术馆收藏版画家木刻原版数量最多的个案,也是“20世纪国家美术收藏和捐赠奖励专项计划”项目2012年度的一大收获。

  艺术家向国家和社会捐赠作品,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有理想追求和社会担当的艺术家,绝不会满足于自身名利的追逐,还会想到用自己的作品为社会大众服务。在如今的商业化时代,优秀的艺术家卖作品无可厚非,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结晶而成名而致富,有人还会成为青年人的榜样。但心志高远的优秀艺术家爱惜羽毛,不会舍得卖掉自己的精心之作,而是希望把这些心血之作留给社会,传之久远。把作品捐赠给博物馆、美术馆,让更广大的读者欣赏他们的心血之作,分享他们的艺术追求,福荫后人,名垂青史,无疑是优秀艺术家的共同心愿。

  但是,在关注捐赠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很多艺术家其实私下里对捐赠作品也有疑虑——不是不想捐,而是怕捐出去的作品打入冷宫,保存不好。过去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艺术家捐给美术馆的作品,有的损毁严重,有的甚至不翼而飞。因此,打消艺术家的顾虑,需要受赠方做出积极的回应——不仅要收作品,还要维护作品,展出作品,让艺术家放心、安心。

  去年下半年,文化部组织开展了“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秘藏各馆的宝贝集中亮相,受到各地艺术爱好者的欢迎。类似的“展出季”还是太少,各馆应当在专题陈列上下功夫,让捐赠艺术家及其家属真正体会到对捐赠作品的重视,而不是展出一次之后,再度“藏”起来。

  据说,中国美术馆现有藏品10万余件,很多作品从未露面。目前,各馆都在加强收藏,鼓励捐赠,这都没错,但应当首先把藏品理清,让精品走出尘封的库房,发挥它们该有的作用。

  本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8集文献片《中国书法五千年》值得推荐。节目摄制组曾跋涉将近10万里,远行欧美亚三大洲,走访考古遗迹和博物馆数百处,拍摄有关书法的文物3万余件,力图呈现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体系的核心价值。该片采用串讲故事,甚至有些娱乐化的方式,重述中国人的“书写史”,令人耳目一新。

  在数字化时代,用影像的方式,可以让博物馆、美术馆的书画藏品焕发别样的魅力。这是又一个新的课题。

(责任编辑:赫英海、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