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点”看“黄土”——对“黄土画派”的认识和思考--书画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收藏

从“四点”看“黄土”——对“黄土画派”的认识和思考

龙 春 来

2012年12月17日15:45    来源: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    手机看新闻

目前,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陕西省委宣传部、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等多部门联合主办的《人民·人民黄土画派作品展》在陕西省美术馆展出。此次大型画展集黄土画派90多位名家的300余幅力作整体亮相,代表了当代我国西北地区美术创作的前沿水准,其中著名画家刘文西历经近30年创作的百米巨幅长卷《黄土地的主人》首次展出,整体反映了黄土画派的艺术特征和精神面貌。进一步诠释了黄土画派是扎根于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辉煌于黄土地的美术画派,是中国画坛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黄土画派的形成和发展是刘文西等一大批艺术家们矢志不移的艺术信念和艰苦卓绝的艺术实践的结果。

着眼点:根植人民,根植黄土地

“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这是黄土画派的艺术着眼点和目标追求。

笔者认为在黄土画派的画家笔下,没有描绘和放大黄土人的彷徨、苦闷、撕裂和绝望,而是在用心在体会,去描绘艰苦中的快乐,奋斗中的幸福,追求和表现得极其纯粹和干净,几乎所有的尺幅都洋溢着豪迈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都张扬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甜腻,几乎每一尺幅每个人物都是新中国新生活的礼赞。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后,当世界各地美术流派带来的各种现象纷至沓来,有一批艺术家由于饱受昔日的磨难,喜欢追寻和挖掘生活的变异,这当然无可厚非,也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画家。但黄土画派没有追随这些思潮,始终脚踏实地将画笔瞄向黄土地上劳动和生活的老百姓,礼赞他们的生活和笑容,张扬他们顽强奋斗的精神与斗志,让人们在他们的创作面前得到会心的微笑,享受他们创造的这些人物所营造的美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一方艺术。在黄土画派艺术创作中,“黄种人”、“黄土地”、“黄土地文化”与“黄河文化”、“中华文化”和“东方文化”非常巧妙地找到了艺术与历史交汇点,它不仅构成了画家心中永远解不开的“黄土文化情结”以及永远也忘不了的“黄土画派”艺术精神,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黄土画派的艺术创造,使得黄土地成为中国人物画中一个永恒的艺术图腾,它不仅深深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的一批批画家,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21世纪初的中国画坛。

黄土画派致力于通过生活体验发现和寻找创作灵感,致力于表现黄土地上圣洁的形象和生活。黄土画派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深入陕北基层的采风、写生上这奠定了黄土画派的创作基础,现实主义的风格、关注人民群众的视角、注重实地采风的艺术追求,也是“黄土画派”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也是国内外画坛同行推崇的原因之一。正如刘文西所说,“我常去这几个村子和这么几家,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有时就感觉像回老家一样。”作为黄土画派旗手的刘文西从踏上黄土地的那一年起,就执着于在陕北的黄土高原开掘艺术源泉,从生活中发现和提炼美,从生活中撷取精彩的瞬间,艺术地再现于笔墨之下。从1958年到2011年的53年间,刘文西先后90多次深入到陕北的田间地头,将画笔瞄准了辛勤劳作的百姓们,也艺术地再现了领袖与群众亲密相融的事迹。正是由于黄土地里厚重而又丰实的滋养,使得刘文西一生致力于表现黄土地上的“陕北人”,创作了数以百计的鸿篇巨制,即使到了晚年依然执着于创作表现“陕北人”的百米长卷,以其精湛的笔墨和豪迈的气场雄立于中国美术史册的显著位置。

闪光点:民族精神的塑造

在20世纪中国的美术史上,刘文西和他的黄土画派是有一席之地的,在由无数大师所创造“新文人画”经典作品组成的艺术星河中,刘文西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而他的画和他的“黄土画派”,则是美术星空中一个星系。画家刘文西在20世纪60年代初,也开始在陕北黄土地上,起步了以他为领导的“黄土画派”的历史性奠基。

有评论家认为,当前的中国人物画领域,在形式语言层面的创新和探索空前繁荣,形式风格异彩纷呈。但在关注生活、揭示民族精神的层面上有一定的忽视和缺失,这就使得当前的中国人物画缺少有内容的震撼人心的作品。在这种现状下,黄土画派最令人心喜的艺术主张和创作理念,就是自觉追求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深刻表达,创作出大量时代和人民难忘的作品,这同时也彰显出艺术家的责任意识和浓厚的社会担当。在艺术观念和创作实践方面,延续并发展着延安文艺和长安画派的艺术精神,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创作实践,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现实生活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描绘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追求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表现与诠释。

落脚点: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在艺术风格上的创新。黄土画派人物画的艺术风格:“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具有秦文化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粗犷豪放的理性风骨,也具有吴越楚文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婉约细腻的情感韵味。由此,“黄土文化”与“小米文化”的阳刚之美,和“水乡文化”与“大米文化”的阴柔之毓,在黄土画派作品中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南北文化和合,造成了黄土画派绘画作品的独有艺术魅力。

黄土画派画陕北老人和青年人的作品,不仅形体粗阔,充满气势,极具“北方人格”之伟岸魅力,而且表情微妙,气韵生动,富有“南方人格”的灵秀特点。创造了一个别人所不具有的、而且为他所独有的“陕北黄土地人”形象范式,这个形象范式将作为中国人物画的一个“经典艺术范式”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重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黄土画派是将二者结合的实践者,表现出更为精妙的驾驭题材的能力。从刘文西、王有政等画家的作品中,以及杨晓阳、郭全忠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实践与结合。刘文西创作的史诗般的作品《陕北人》中,成为陕北一个标志性的形象而存活于人们的记忆中,也必然会使之登顶中国美术二十一世纪的高峰。黄土画派的主力画家杨晓阳善于在惯常的题材中挖掘极具历史穿透力的主题,其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跃然纸上,其笔墨既娴熟老辣又沉稳潇洒,在黄土画派众多的画家中脱颖而出。而实力雄厚的郭全忠创作的《万语千言》,也应该是黄土画派极具代表性的画作了,尽管画家后来的创作道路与黄土画派的创作理念发生分歧,但这幅作品所表现的艺术成就,却已达到较高的境界。黄土画派的作品更多地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表达的是画家内心唯美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追求,这也是黄土画派极为优秀的特质。

在艺术技巧上的创新。黄土画派是在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尤其是西方现实主义绘画和学院派素描、速写以及科学的造型方法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人物画进行了革新与创造。黄土画派画家在创作时,一方面强调画笔下所表现的人物、景物一定要准确。这就需要有素描的功底,这也是学院派画家区别于其他领域画家的一个根本标志。如果一个画家所创作的人物失准,就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其艺术性、思想性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强调笔墨,笔法是画家个性的体现,是画家艺术追求的体现,黄土画派作品苍劲雄浑,流露出黄土画派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修养,形成了区别于他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

关键点:团队的打造,人才的培养

黄土画派突破传统,创出新径,注重生活,赞美生活,使中国画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几乎囊括了目前陕西在世的著名画家,像杨晓阳、戴希斌、郭北平、郭线庐、王晓、韩宝生、王子武等共计75 人。“黄土画派”画家的组成也注意了老中青结合,有着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入会章程,“黄土画派”每年都能吸收一些新生力量甚至包括学院优秀的学生参加进来,基本解决了画派的延续性。他们活跃在黄土大地的山山水水和沟沟峁峁,为黄土高原和西部的崛起挥彩泼墨、擂鼓放歌。在中国画坛上,以贴近平凡生活、表现劳动人民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影响力。

(作者系 湖北省十堰市政府副秘书长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硕士)

(责任编辑:任文(实习生)、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