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最可愛的人”塑像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紀念那段歷史,我們都知道“誰是最可愛的人”。
——“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美術界發揮美術作品的宣傳作用和鼓舞力量,用畫筆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以筆為刀、用畫筆塑像。翻開美術史冊,有許多用畫筆為這些“最可愛的人”塑像立傳的作品被銘記流傳。
擔當 歷史使命
侯一民《跨過鴨綠江》2003年
《跨過鴨綠江》是油畫家侯一民創作的描繪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的歷史油畫。侯一民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這是他親身經歷的事情,當時他作為戰地記者,在那裡待了一個冬天。
畫面中,志願軍隊伍整齊劃一地走向抗擊敵人的戰場,畫面左側的人民依偎在一起,歡迎為朝鮮人民戰斗的志願軍朋友。作品視野開闊,大氣磅礡,色調低沉,以夜色比喻朝鮮人民的境況,具有較強的感染力,突出中國人民志願軍所擔當的歷史使命。
友誼 長存青史
彥涵 木刻《志願軍和朝鮮人民在一起》20世紀50年代
彥涵 木刻《剛剛摘下的蘋果》20世紀50年代
作為中國新興版畫的先驅者之一,版畫家彥涵的木刻作品被譽為“戰歌”。他一直堅守初入藝術殿堂時的初心,不畫風花雪月,畫滄海桑田。用畫筆時時記錄著中國人民在時代變遷中的生命力和新改變。
在抗美援朝時期,彥涵主動申請到前線,創作了許多經典作品。彥涵的這兩件主題作品,描繪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共同勞作的場景,表達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友誼,這些作品匯聚成為支援人民志願軍正義行動的積極力量,對廣大人民進行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教育。
祈願和平 捍衛和平
齊白石《和平鴿》
齊白石身為傳統國畫家,並不將自己局限於小情小景,相反,他時刻關心家國安危,將自身的創作與國家命運緊緊結合。在1950年,他積極參加北京市“抗美援朝書畫義賣展覽會”。1950年冬,為《人民日報》創作畫作《和平鴿》。1951年2月,他捐出10余幅畫作參加沈陽市“抗美援朝書畫義賣展覽會”。1955年齊白石獲得“國際和平獎”。
齊白石曾自述,“正由於我愛我的家鄉,愛我祖國美麗富饒的山河大地,愛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了我畢生精力,把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情感畫在畫裡,寫在詩裡。直到近幾年,我才體會到,原來我追逐的,就是和平。”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安享和平是人民之福,保衛和平是人民軍隊之責。抗美援朝戰爭經過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場戰爭所表現出來的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為和平浴血奮戰保衛和平的堅強意志和強大的力量,是我們需要不斷紀念和歌頌的。
(部分資料來源於新華社、人民日報、新快報等相關媒體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