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師白《鴨場一角》賞析
鴨場一角(國畫) 68×97厘米 1973年 婁師白 北京畫院藏
婁師白(1918-2010),曾用名婁少懷,字亦鳴。湖南瀏陽人,1918年出生於北京,1942年畢業於輔仁大學美術系。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全面繼承齊白石藝術技法特色,尤以畫小鴨子著稱。
小鴨是婁師白水墨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他的《婁師白畫鴨》就專門闡釋了其畫鴨子的創作經驗和具體的創作步驟。婁師白是齊白石的弟子,追隨齊白石學藝25年,直至齊白石去世。對這位弟子,齊白石要求很嚴格。他每次畫完畫都要求婁師白回家臨摹,然后再將師徒倆的畫放在一起對比找出優缺點。同時還要求婁師白認真觀察生活中的物象,有時親自帶著婁師白教他如何觀察。在藝術觀念上,可以說婁師白全面繼承了齊白石的藝術特色,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獨成一家。
1958年,婁師白調到北京中國畫院任花鳥組組長,自此開始了專業的繪畫生活。雖然跟隨齊白石學藝為婁師白打下了扎實的筆墨基礎,但他此時還未脫離老師的影子。齊白石生前就經常告誡他:“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因此,婁師白決心變法創新,終形成自家面貌。
而突破此局限的辦法依然來自齊白石。齊白石學徐渭、八大等前輩,晚年又師法吳昌碩,應該說是在繼承的基礎上而獨成一家。同時,齊白石注意觀察生活,他認為作畫要了解所畫對象特征以及在各種動態下的不同形態,積累視覺經驗,才能心手合一。婁師白畫小鴨,是在不斷深入生活中結合齊白石畫雛雞的技法所做的創新嘗試,也是一個繼承傳統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藝術創新過程,他說:“經過幾十年的藝術創作實踐,我對白石師的書畫之事是要長期地刻苦鑽研、不滿足於一時的成就,一變再變才能獨創一格,有了極深的體會。我的藝術觀點是厚今不薄古,基中可融洋。我在藝術上追求的是符合廣大人民美好的思想願望,能為百花寫照、百鳥傳神,在筆墨淋漓、氣勢磅礡的畫面上給人以生機勃勃的美的享受。”
1960年,婁師白到農場勞動,環境艱苦,但他沒有忘記畫家的本職,而農村的生活景象也為他提供了廣泛的題材。農場飼養小鴨,從破殼到上市共3個月時間。小鴨雖生長得快,但也需精心呵護,飼養員們像護理娃娃一樣照顧著雛鴨。一方面感嘆於小鴨生命的短暫,一方面又感動於飼養員與小鴨的感情,這種復雜的情緒觸動著婁師白。他注意到,雛鴨一開始不會游泳,飼養員就用淺盆盛水喂養它們,每當將它們放出來喝水吃食時,尚不會走路的、柔弱的小鴨搖搖擺擺憨態可掬,它們魚貫而出,很像可愛的孩子們。婁師白深受感動,情至深,畫自成。
這件創作於1973年的《鴨場一角》就反映了這個時期的生活,畫面描繪的是柳樹下一群小鴨圍著一盆淺水暢飲吃食的場景。畫面的中心是一個喂食用的圓盆,雛鴨們圍攏在盆的周圍,畫面右上角還有一群小鴨,也正在向盆走來。由於圓盆的安排,使得畫面中出現了各種角度的小鴨,有正面、側面、背面,還有低頭的、抬頭的,吃水的、張望的,各種動態,栩栩如生。他用羊毫斗筆畫小鴨,圓細柔潤,含水量多。落筆時大膽果斷,用筆觸表現小鴨身體結構和大塊面的體積關系,由此畫出雛鴨羽毛獨特的質感。在用色上,為了加強小鴨的美,改用朱紅色畫鴨嘴和鴨掌,以墨色畫鴨身,顯得很活潑。
婁師白筆下的小鴨毛茸茸的,這與他苦心琢磨出的獨特用筆、用墨、用色的方法分不開。婁師白從小鴨破殼到搖搖晃晃地學走路,直到歡蹦亂跳地下水、游泳,對小鴨的各種動態從不同角度都進行認真觀察,畫了大量速寫,還將小鴨瞬間的動態銘記於心,形成視覺記憶。先做到能再現於心中,再“遷想妙得”,經過大膽夸張與取舍,強調其中一些最精彩的典型動作,創造出生動傳神的藝術形象。可見畫家觀察之細致、練習之勤奮,才能寥寥數筆便傳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