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楊之光《一輩子第一回》賞析

丁瀾翔
2018年07月31日09:10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原標題:楊之光《一輩子第一回》賞析

  一輩子第一回(國畫) 101×63厘米 1954年 楊之光 中國美術館藏

  楊之光(1930-2016),上海人,原籍廣東揭西,中學時期師從李健學習書法、篆刻。1949年入廣州市立藝專及南中美院,從高劍父學習中國畫,1950年就讀於蘇州美專上海分校中國畫科,同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受徐悲鴻、葉淺予、董希文等老師指導。1953年畢業任教於中南美專,1958年學校南遷后任教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直至退休。歷任教授、系主任、副院長。1997年至1998年間將畢生作品1200件捐贈給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和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1953年全國進行了首次規模宏大的普選運動。《選舉法》頒布之后,按照中央指示,各地都結合各種繁重的經濟建設任務,分批穩步開展了選舉活動。普選活動意義重大,標志著人民翻身的偉大勝利,人民真正獲得了民主的權利。當時作為中南美專教師的楊之光親歷了這次普選活動,所見所聞極大地震撼了他的內心。據楊之光回憶:“我永遠也忘不掉那天全校集體到省府大禮堂投票時的動人情景。當我走近票箱時,心情萬分激動,那是多麼神聖的一票。尤其使我感動的是,有些白發蒼蒼的老爺爺老婆婆也懷著庄嚴而又喜悅的心情,把選票投入了票箱。他們的心情是能夠理解的,在他們漫長的歲月中,經歷了多少朝代,遭遇過多少不幸和苦難。”

  但是如何將選民們的感受表現出來,楊之光還沒有找到切入點,直到那年寒假他回上海過春節,遇到了一位老同學,這位老同學對楊之光描述了他母親在普選時的情景。這位母親曾在美國留學,一向不關心政治,可是這次普選卻完全不同,當她拿到選民証時,非常愛惜,用紙包好,鎖在放貴重物品的首飾盒裡。由此楊之光想到他在太行山區看到的婦女將錢折得整整齊齊放在手帕裡去趕集的情形。楊之光聯想到那些剛拿到選民証的婦女們,一個生動的形象就出現在他的腦海中,所以他決定要表現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的形象,用大幅的宣紙來刻畫剛拿到選民証時無比激動的表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具有舊時代風格的國畫首先接受改造,國畫家們被要求以素描作為造型的基礎,努力表現新中國的現實生活和生產建設。1953年,中央美術學院等先后將國畫更名為彩墨畫,系科也由此命名。這一概念的生成,直接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畫改革者們希望利用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和教育方法改造中國畫的急切心情。1953年,楊之光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南美專彩墨畫系。中南美專彩墨畫系的關山月和黎雄才都是嶺南畫派的翹楚,早在民國時期,他們就開始踐行高劍父先生新國畫的藝術理念,強調現場寫生,注重表現現實生活。所以在建國初年,嶺南畫派是最接近國畫改造目標的。作為高劍父和徐悲鴻的學生,楊之光心懷現實主義的國畫理想,在技法上將素描的明暗造型與中國畫的線描筆墨結合起來,開啟了新中國國畫人物畫的先河。

  集中表現

  這幅《一輩子第一回》是楊之光的成名作,也被公認為是新中國美術史上新人物畫的開山之作。楊之光採用了集中表現的手法,舍去背景和相關形象,隻畫了一位老婦人,著重表現了她在人生第一回拿到選民証時的激動心情。其實楊之光有繪制宏大場景的能力,但是他沒有運用當時流行的多人場景敘事,而是以一種側面特寫的方式完成表現,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中西結合的繪畫技法

  楊之光以渴筆飛白和淡墨濕染的方式刻畫老婦人花白的頭發,面部則採取勾線渲染,交代明暗關系和透視結構,使得面部更加飽滿和真實,尤其體現了老婦人歷經歲月滄桑后的喜悅之情。衣紋的處理上,楊之光運用了更加寫意的大筆揮洒,以簡筆的方式交代了結構和動作,再施以淡墨渲染,頗有古代人物畫的風韻。手部因其結構復雜,難以表現,所以多數傳統國畫家都是回避的。但是楊之光正是要表現老婦人第一回手捧選民証的場景,著重刻畫手部,使其成為該作品的一大亮點。

  整體來說,《一輩子第一回》畫面簡潔而集中,單純有力地表現了普選過程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上世紀50年代人物畫的代表之作,充分體現了國畫改造的成果,展現了時代的新面貌。

(責編:魯婧、王鶴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